过去他是政策制定者中的一员,要求基层把各种制度文件都上墙公布;如今他自己到了基层执行这些规定,发现即使把所有墙壁铺满也贴不完这么多文件。他呼吁——
□穆桥梁 本报记者 孔芒
6月25日,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大水河村观景大田到龙屋基2.5公里村道改建工程正式启动。这条村道改建后,可以解决1000多村民的出行。为了四处筹集修路资金,村党支部书记张涛倾尽心血。
2010年村级换届,合江县实施“能人治村”工程,县委组织部电教科干部张涛作为全县第一批先提拔后下派的“副科级”村支书,来到大水河村走马上任。从组工干部变成“泥脚杆”村官,从政策的制定者变为执行者,他真切感受到群众最关心什么,什么样的政策最受基层欢迎。
实践新知
“有的要求不符合基层实际,村支书有点不好当”
第一个感受:集中培训不现实。
到任后,抓党建工作很在行的张涛,却在召集党员开展培训的工作中碰到了“钉子”。
“要求每村每个月将党员集中起来培训3次。”张涛说,“这是我自己在电教科工作时定的制度。现在亲自操作,才发现确实有难度。”
大水河村有71个党员,近一半常年外出务工,9个是残疾人,3个已年满90岁。张涛费了很大工夫召集党员培训,但人最齐的一次也不过36人。党员来培训,到了中午按说该安排午餐,可村上的工作经费又难以承受。张涛将实际情况向县委组织部作了汇报。很快,县上就把“集中培训3次”调整为“灵活组织学习3次”。
第二个感受:资料多。
一个村要面对上级的四五十项业务检查,每项业务都要求完善资料,动辄就是好几盒,占用了村干部大量精力和时间。另外,各部门都要求将相关制度上墙,党建、计生、安全维稳、健康教育……村办公室凡是有空白的地方都贴满了。
张涛又一次到县里“诉苦”,引起了高度重视。县里专门研究整改,对全县村活动室的上墙资料实行统一规范,活动室的墙面这才“清爽”起来。“有些要求不符合基层实际,落实起来非常头疼。”张涛显得有些无奈。
党建感受
“支部活动搞得好,基层党组织才有凝聚力”
大水河村紧邻县城,是一个城郊村。张涛原认为这个村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可到村上一看,这里贫富差距大,各项工作推进滞后,镇上考核长期在末位徘徊;全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了67%,2007年以来没有发展过一个党员……
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烧哪一把?
当时元旦春节将近,张涛走访慰问、了解村情。他遍访全村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离职村干部。90多岁的老党员周绍荣紧紧拽住张涛的手说:“我们好久没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了。”
张涛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村两委会,从早上九点一直开到下午两点,从观望到讨论,从讨论到争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首先应该抓党建凝聚人心,其次抓产业发展、抓招商引资……
全村党员分成了9个党小组,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支部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活动。张涛认为:只有把支部活动搞好,基层党组织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凝聚力。在活动方式上,他一改“念念文件读读报”的模式,每周播放一次红色电影,组织党员学习上网,邀请老干部和农技专家为党员讲红色历史、传授技术,到贵州省习水县学习大棚种植中药材等。
贫困老党员丁国才积极调解邻里纠纷,被评为“和谐星”;种植大户蔡先能发展蔬菜10多亩,带动农户20余户,被评为 “发展星”……针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张涛创新推行“党员先锋行为管理”。
短短半年时间,两名积极申请入党的年轻人成为了预备党员,8位村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村上增配了6台电脑,安装了大屏幕,接进了互联网,开通了“亲情视频”,建立了“大水河村QQ论坛”等。
驻村心得
“只要公道正派、一心为民,村民就会拥护你”
2010年,县城西扩项目启动,大水河村11个社有6个社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征地工作刚一开始,就有村民说:“张涛是县上派来对付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少花钱搞拆迁。”
怎么办?他想起了临行前部领导送他的一句话:“只要公道正派、一心为民,老百姓就会拥护你。”
很多村民一起来到村办公室反映:“要是补偿费装进肖方友私人包包头,我们一幢房子都不得拆。”据村民说,肖方友1986年承包了集体的19株荔枝树,合同期间,利用不正当手段将荔枝林办成了自己的产权,按照征地政策,他将获得20多万元补偿。
张涛当即承诺:3天内给大家一个客观公正的答复。他咨询林业局、农业局、法制办等单位,到档案局查阅资料,走访知情人士,最终妥善解决了产权纠纷,得到了群众认可。
回顾下派的工作经历,张涛深有感触:“下派任职以来收获特别大!机关的同志都应该去基层当当‘村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云飞孔芒泸州日报记者吴良春【背景】7月23日,长江泸州段水位迅猛上涨,达19.62米,超过警戒水位达44小时,为1948年以来最高值。泸州主城区街道淹没4.77平方公里,城区沿江地带淹没普遍水深达...
合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