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石雕工艺“出手”
□曾佐然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从今年1月初开始,泸县西北大田场附近的居民,只要有空就喜欢到九曲河上的龙脑桥上看“稀奇”。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石板桥,曾因桥墩上造型瑰丽雄伟的瑞兽石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久经风雨侵蚀,石雕开始风化残缺。近日,来自泸县当地的民间石雕艺人运用获得省级非遗称号的泸县石雕工艺,完美修复了桥上的8头瑞兽,让龙脑桥再现往日风采。
600年风雨让瑞兽“生病”
这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石板桥,中间8个桥墩分别雕刻了龙、麒麟、青狮、大象四种吉祥兽物,这些雕刻各不雷同,有的嘴衔绶带,有的脚踏绣球,有的足踩玉圭,无不生动传神,雕刻技艺可谓鬼斧神工。然而龙脑桥离河面较近,每年汛期一到,龙脑桥就会受到河水冲刷。600多年的风化、氧化,苔藓类植物生长等作用,使得龙脑桥的病害严重,大大影响了石刻保存的长久性和观赏性。此外,近几年的几次洪灾也让文物受损不小。2009年底,国家文物局划拨了400万元资金对龙脑桥进行修复。经过反复论证,2012年7月,维修正式启动。
泸县文物局局长陈凤贵说,这次维修分两次进行。第一期重点对已有明显损毁的龙雕、狮雕等修复粘接,桥整体防风化处理。要恢复精美雕刻并且修旧如旧,首先便是找到相同的石料。专家组发现,龙脑桥附近根本没有合适的山岩可采,那么修桥的巨石究竟采自哪里?后来,专家组根据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推测建这座桥时应该是水运。溯河而上,经过专家学者取样对比,终于在九曲河龙脑桥上游一个叫盐滩坝的地方找到了合适的石料。
泸县艺人再现非遗石刻工艺
维修龙脑桥要求一定要“修旧如旧”。陈凤贵介绍,泸县石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有很多工匠掌握着传统的石雕工艺。这次龙脑桥的修复,8名工匠就全部是当地石雕艺人。技术指导陈裕荣16岁就开始从事雕刻,曾用木雕形式雕刻过龙脑桥,兰成友等工匠也曾用石雕形式复制过龙脑桥。
在获邀修复龙脑桥之后,一群工匠在陈裕荣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地商讨方案。2012年7月修复动工,首先就是清洗瑞兽。工匠兰成友说,清洗也是技术活,“如果方向不对,风化的石料剥落就会更厉害。然后就是粘结,把原有的构件找到,依照原有的缝口粘上去。”如果构件缺失,就得按原样雕刻,这是最难的部分。兰成友说,“修复不是新创作,它必须要保持文物本体全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所以我们必须按古人的想法来做。”他指着象鼻子介绍,“我以前把鼻子做成直的,后来根据图片资料,分析它必须有点弧形,就得重新改。”
修复完工以后还要做旧,让修复部分的颜色和以前的保持一致。怎样做成自然风化的感觉?民间艺人自有绝招。他们用青草反复搓石料,让其颜色像久远的黛青色。
如今,龙脑桥的一期修复已经结束,第二期治理桥北端的危岩等工程,也将在今年启动。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就连当地百姓也爱到这里照个相。在九曲河的朝晖夕阳里,8头青砂石雕再度绽放出青铜般的光芒。
新闻推荐
如何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优化服务增进和谐,泸州市龙马潭区在管理上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张伟本报记者孔芒2月5日,临近春节。当日凌晨1时,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3支夜间巡逻队,准时出现在辖区...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