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河镇党委书记徐友群(右一)深入党员贫困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陈传敏 摄
育产业 巧整合 齐带动
□陈传敏 曾佐然
“有了镇村部门的帮扶,我们一家住进了新房子,购买了新冰箱。”金秋时节,笔者走进泸县潮河镇唐寺村贫困户张绍怀的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究竟是什么 “秘方良药”,让这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燃起了新希望,奔上了致富路。
原来,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潮河镇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富农惠民的产业发展潮河路子。目前,全镇已有419户贫困户拔穷根,顺利实现了脱贫。
因地制宜育产业
潮河镇率先为唐寺村、王坪村这两个省级贫困村 “开方”,着手培育能“造血”的产业,摘掉两个村的贫困帽。
什么产业能带动这两个贫困村的266户829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什么产业周期要短、见效要快、投入要少、收益要好?什么产业能广泛推广、可持续发展,避免贫困户出现“返贫”现象?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面前,潮河镇党委书记徐友群提出:“培育产业,因地制宜是关键。”
脱贫工作包联干部、潮河镇农林站负责人李明华发现,唐寺村太平寨片区贫困人口集中,这里的土地属沙质土壤、不肥沃,种植蔬菜、玉米等农作物劳动成本高,收成却很低。但适宜种植耐寒、耐旱油用牡丹。去年11月份,引进业主,在唐寺村太平寨片区集中流转土地500亩,打造油用牡丹示范基地。
“年纪大了,不能做重活,没法出去打工,我现在牡丹基地打工,每天都有70元收入呢!”59岁的贫困户骆少云激动地说,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贫困户在自家土地上收取租金和务工费,荒地立刻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田野”。
“油用牡丹每亩地每年能结籽500斤、每斤籽按10元计算,那么每亩油用牡丹地就达到5000元,原本荒草丛生的太平寨将成为金土地,贫困户也将赚足金。”唐寺村党支部书记唐学成介绍,村上成立了油用牡丹专业合作社,把全村137户贫困户列为专合社成员,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并有意愿的成员参加牡丹示范基地的施肥、除草、浇水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标。如今,唐寺村水、电、气、路、互联网通往了家家户户,已摘下了“贫困村”帽子。
“这就是我们的生猪寄养场,预计年出栏生猪1万头,有了生猪寄养场,我们村半年能脱贫,一年能致富。”王坪村村主任熊维刚感叹道,生猪寄养场项目的落地,打破了该区域闭塞、落后、穷困局面,东林山头飞来了经济领头雁。
脱贫联村干部、潮河镇兽防站负责人熊登泰联系王坪村后,引进泸县昌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王坪村修建生猪寄基地,基地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规划建设了10组养殖棚,实行 “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现在昌达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猪苗、分发饲养配料、喂养技术指导、收购生猪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生猪养殖、销售难题,贫困户能毫无后顾之忧加入专业合作社,王坪村129户贫困户都列入了专业合作社,年底王坪村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整合资源拔穷根
“有这么多优势资源,如果充分整合,以富带贫、以产致富,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有了底气。”潮河镇镇长徐启良介绍,潮河镇素有“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川南龙眼大镇”美誉,全镇有4万亩龙眼,形成20里龙眼产业带,以“龙眼+”为着力点,潮河镇先后发展了龙眼鸡、龙眼酒、龙眼蜜等特色产品,“舒廉鹅”“红兴鸭”“五粮鱼”等“潮河牌”农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潮河镇以现有的后湾龙眼专业合作社、舒廉鹅专业合作为载体,种养大户为引领,鼓励贫困户走 “长期栽树、短期养殖”脱贫路子。
“喂养大白鹅的人越来越多,从注册‘舒廉鹅\’商标到现在,我们村就有331户喂起了“舒廉鹅”,包括残疾人、贫困户,其他村社也在广泛养殖,受欢迎得很。”舒廉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伏鱼村党支部书记张书莲自豪地说。
“村看村,户看户,脱贫看大户。”从去年1月份开始,潮河镇组织舒廉鹅专业合作社到各村社开展大白鹅养殖讲堂,带贫困户参观前期舒廉鹅养殖大户家庭,实地了解养殖方式方法、养殖成效,让贫困户树立发展生产的信心。
伏鱼村7社的杜辛银赶着300多只鹅到塘里,身后是两层楼的小洋房。“能盖起这个房子,都是舒廉鹅的功劳,我的白水池塘有了‘白银子\’!”杜辛银介绍说,他家每批鹅的喂养量能达到300至400只,出栏鹅均重6斤左右,按照11元/斤的市场价,卖一批舒廉鹅能有2万元的收成。
潮河镇还聘请龙眼专家、技术人员为龙眼种植贫困户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共计200余亩。截至目前,潮河镇已累计为686户发展生产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扶持91.5万元,实现增收20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余元,产业脱贫的“潮河路子”将越走越宽,潮河镇脱贫致富梦即将实现。
新闻推荐
薛永江面对松鼠糟蹋的柚子很无奈。冯儒平特约通讯员周超文文/图“你们看嘛,这松鼠好讨厌嘛,在柚子上打洞专吃柚瓣里的柚米籽,一个3斤多的柚子就值10来块钱。”眼下正是柚子上市的大好时节,然而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