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我们实现了初步设想。”近日,笔者走进泸县海潮镇流滩坝村大山坡绿辰花椒基地,业主李兵介绍,“今年试挂果,预计收获2万斤—3万斤。明年全面挂果,产量将增长10倍以上。”基地矮小的花椒树上已经挂满了累累花椒,曾经的荒山成了新的产业带。
政府扶一把 做成脱贫产业
“新鲜花椒12元—15元一斤,火锅店十分抢手。烘干的花椒60元—70元一斤,供不应求。如果自己办厂,可以炼油、做花椒酱等,利润空间更加大。”李兵介绍市场前景。
“项目的前景好,但基础设施太差。如果不加以支持,再好的项目也会跨下去。”泸县海潮镇政府积极向县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到县水务部门的支持,投资400多万元,安设了喷水滴灌溉工程,提高了抗旱的能力。今年,又争取水库移民帮扶项目资金,修建水泥路,改善花椒基地的交通条件。
“现在看来,花椒种下去第二年就开始有一点经济效益,以后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李兵一边修剪花椒树枝一边介绍道,“我们用九叶青和藤椒嫁接,生产出来的花椒色泽好、颗粒大、质量好,深受客商青睐。”
“我们的目标就是一万亩,成了规模我们就可以进行品种对比种植,修建保鲜储藏车间,修建加工厂。”李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海潮镇镇长张明燕表示,“相信再过两、三年以后,我们这个镇变成一个花椒大镇,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
土地加务工 村民收入多
当初,海潮镇流滩坝村村民杨万银在成都务工时,结识了从事花椒等调味品生意的李兵,二人看到花椒生意存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决定联手从事生产、加工、销售。
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每年240元、每5年增长20元的价格流转了1500亩。李兵雇请村民们改造残次林、除野草,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开垦荒山,种植花椒苗,施肥,除草,治虫,在种植初期,可是一个繁杂的工程。起初,一天几百人劳动,平时每天40人—50人。
“你不要看我要满80了,可花椒基地一有事,都请我。”流滩坝村四组78岁的朱兴国老人,一边剪着花椒一边高兴地说。自从土地流转给业主种植花椒后,她就找到了工作,一年有几千元的收入。
“我们的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花椒,村民们就在花椒基地务工,月收入700元—1600元不等,户均劳务收入5000多元,脱贫没有问题。”三组组长赵金龙说,他负责安排人手和记录。
“去年劳务支出就达180万元,今年已经支出50多万元,全年估计要200万元。”花椒基地负责人杨万银介绍说,“花椒基地涉及农户323户900余人,人均劳务收入2000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森波摄影报道“进洞施工正式开始。”7月15日9时许,川南城际铁路CN-5标段二分部泸县尖山坡隧道口现场,随着项目负责人一声令下,川南城际铁路全线最长隧道——尖山坡隧道进洞施工正式开始...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