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天气晴好,泸州江阳区永兴新村在绿树红花掩映下,舒展开一幅清丽画卷。新村超市的老板娘曹大会,坐在阳光里穿针引线,闲适惬意。“如果没有推行土地流转改革的话,我今天肯定还在地头劳动呢。”她说。
自从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很多像曹大会一样的农民“变身”股民、居民、工人、老板。
□本报记者 庞山岚
改革在质疑声中起步
55岁的文宽辉是永兴村的老支书,说起农村改革和家乡巨变,他最有发言权。2010年刚一提出来,不少人就质疑,“我们成立工作组入社、入户做工作。”文宽辉说,按照政府的规划,由江阳区政府和泸州老窖共同出资组建公司,来对流转的土地进行运营。出租土地的村民每年每亩可得600斤稻谷,公司盈利的话可分红,村民可在公司打工,实现就地就业,年长的村民劳动一天可获得50-60元的报酬。“所以村民的收入远比土地流转前高多了。”现在的村支书李世春说。
村民们一元钱走四方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新村建设、道路建设、乡村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同步进行。如今,村民住进了小洋房,水泥路四通八达,幼儿园、卫生院、活动中心等应有尽有。李世春说,乡村公交十分便捷,到哪里都只要一元钱,“我们可以一元钱走四方啊。”不仅如此,在“粱(高粱)菜(蔬菜)轮作”模式带动下,村上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村民先后开办了20多家农家乐,每年收入上百万。曹大会告诉记者,每年的油菜花节,短短一个月,她家的农家乐就可收入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村民变“多金村民”
近年来,江阳区以“四个着力”为抓手,全力打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行区。首先确权颁证,聘请专业测绘公司对农村承包地进行航测和实地调绘,确实权、颁铁证,目前确权颁证任务基本完成。其次,着力土地整理,全区实施土地整理5.6万亩,实施“双挂钩”项目7个,新增城镇建设用地2230亩,获得土地溢价收益5.5亿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建新村聚居点48个、农房近3000户,风貌塑造6000余户。再次,着力土地流转,建立区、镇、村三级产权流转服务平台,以社、村为整体将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专合社、种植大户规模经营,目前农村承包地已流转5.8万亩,占全区承包地总面积的23%。农民除了种地收益外,一是把土地出租或入股,当“股东”分红;二是把房屋出租,当“房东”收租;三是进入园区、酒庄或项目建设工地打工,当“工人”领工资;四是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店,当“老板”赚钱,农民成为了“多金村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晓铃场租到期后晚搬走一两天,结果却被租赁方开出了22万余元的“滞留金”。这是实体书店“今日阅读”凯丹店近日碰上的郁闷事。5月19日晚,一条署名“狂风沙001”的微博透露了这一消息,并...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