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简放鹏
为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泸州市林业部门拟通过“加减乘除”,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化需求。
“加法”:扩大林业有效供给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扩大有效供给中大有可为。
林业产品供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形的生态产品,如良好的生态、优美的景观、新鲜的空气等;另一方面是有形的林产品,如木材、林果及其加工产品等。
市林业局负责人认为,扩大林业有效供给,需要做好“加法”:补齐生态“短板”,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是林业作用发挥之本,须保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定力,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夯实经济发展的生态本底;增加木材供给,加大人工林培育,发展壮大珍稀树种、速生丰产林等优质林木,加强木材战略储备。
与其他产品相比,林产品更具生态性和地域性。泸州市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把握市场需求,差异化确定发展定位,做强优势产业。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
扩大林业有效供给,还需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竹纤维、竹炭、压力管道等新产业,推进“互联网+”现代林业行动,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森林食品、生物提取,做大林业个性化服务产业。
“减法”:防止林业无效供给
在扩大有效供给中,如何防止林业无效供给?
市林业局负责人认为可采取做“减法”:一是去库存去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和库存产品,就应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的加工产能与工艺设备,稳妥处置林业“僵尸企业”。二是消除重复建设。通过科学规划,优化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布局,推进区域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三是降低生产成本。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因价格导致的无效供给转化为有效供给。
“乘法”:加快实现林业供给倍增
在推进泸州市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果做好“提质量、创品牌、拓空间”,可达到“乘法效益”,加快实现林业供给倍增。
在“提质量”方面,泸州市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和标准化应用,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
与农产品相比,泸州市林产品品牌不多,林业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等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这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创品牌”,推进区域性品牌共创共享,提升品牌林产品市场占有率。
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每个树种都是潜在的产业体系。如四川利用竹资源开发的竹家具、竹地板、竹编、竹笋、竹画等系列竹产品,使竹产值占全省林业总产值7.6%。泸州市拥有丰富的林竹资源,如果在林竹上拓展加工空间,将大幅提高竹产业的附加值,促进林竹增效林农增收。
“除法”:破除林业供给“瓶颈”
欲在扩大有效供给中做到大有可为,就需要做“除法”,破除林业供给“瓶颈”。
市林业局负责人建议:首先,完善经营机制。正在实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破除了土地利用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上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如果完善相应的经营机制,将有利于经营主体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珍贵用材林、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以达到合理优化种植结构的目的。
其次,推进金融创新。泸州市可抓住中央推动金融资本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契机,认真研究银行优惠贷款项目,完善林业补贴政策,加快推进金融资本投入林业建设。
第三,深化简政放权。当前,林业管理一些规定还比较僵硬,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须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把该放开放活的放开放活。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薄弱是制约林业供给的重要因素,应加快改善林区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条件,以打通林业生产“最后一公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方奎阮玲)近日,纳溪区质监局组织化工园区、酒镇酒庄园区及辖区4家AAAA级景区召开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工作会,并对评价工作要求及推进情况进行了通报。会议向参会人员传达了国家、省、市质监部...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