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以前2万只育雏鸡要6人管理,现在2万只育雏鸡只需1人来看管。7月15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海蚌槽村的泸州杉树湾禽业专合社的育雏中心,专合社理事长古帮泽用手轻轻按下开关,偌大的育雏中心,层叠式的智能机器就慢慢移动起来,自动完成给雏鸡加料、喂食,不到3分钟就可完成1万多只雏鸡的喂养任务。
“我们专合社引进国内目前最先进的雏鸡喂养设备,养起来十分轻松。虽然投资大了一点,但一次投资可多年获利,还是挺划算的。”古帮泽高兴地介绍说,专合社于今年6月初建成投用的这一层叠式智能化育雏中心,目前在泸州市还是第一家。
泸州杉树湾禽业专合社是国家级示范社,年出栏林下生态土鸡近20万只,鸡蛋120多万枚。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为了确保广大社员的养殖效益,专合社均实行统一育雏、统一供鸡苗。然而,因专合社受资金等制约,在育雏上每年近20万只鸡苗还是采用人工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每年的人工工资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去年,在泸州市财政一个养殖项目的扶持下,专合社耗资5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育雏中心,并引进了一套层叠式智能化育雏系统。
笔者在现场看到,这个4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育雏中心全部采用钢结构,墙体和屋顶都有泡沫板,隔热保温,育雏舍内装有风机、水帘用于通风和降温,屋顶装有无动力风机用于自然换气,鸡笼共2列,高4层,存笼雏鸡苗2万羽,喂料、喂水、通风、清粪等均实行智能化控制。
“层叠式智能化养鸡系统不但操作简便,除了节省开支还减少了疫病的发生。”说起智能化系统带来的好处,古帮泽如数家珍。他说,首先是省工增收,就拿喂料来说,只要把食料放入料斗,喂食时间一到,轻轻一按开关,食料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目前育雏中心鸡苗存栏量1万多只,如果采用传统养殖模式,专合社至少需要雇6名工人,而现在,他1人就能应付自如,一年下来按育雏苗20万只计,至少要节约工资性支出15万元。其次,发病率降低,由于鸡舍内环境控制得好,又实行全封闭式饲养,只有他一个人进出,提高了防疫水平。尤其是自动清粪机清理得干净又环保,避免了对育雏中心周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规避了人工清理鸡粪既脏又累还清理不到位的情况。“最关键的是有了这个设备,人与鸡苗基本不接触,从而减小了鸡苗感染疫病的风险,育雏出栏率达到了98%以上,较以前人工提高了至少8个百分点。”古帮泽欣喜地说。
(陈学强 本报通讯员 周超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许朝忠)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召开创文攻坚工作推进会,传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集中攻坚月学校及校园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推进会等会议精神,再次组织全体教师对创文标准逐...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