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彬 周洁 本报记者 罗森波
改造社区环境、规范社区市场、网格化管理、解决楼道卫生……市住建局定点创文包保江阳区南城街道白招牌社区以来,经过住建系统和白招牌社区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这个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摸清家底 全局动员
下沉社区种好“责任田”
白招牌社区地处泸州主城区中心半岛,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曾经蜘蛛网密布,巷道坑洼不平,流动摊点多。
如何改变现状,让社区居民有更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包保白招牌社区后,市住建局把社区创文当做自己的事情,及时到社区,摸清“家底”,制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包保”白招牌社区责任制实施方案》,对包保社区工作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明确一名副局长分管包保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求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攻坚命令下达,系统各单位迅速行动。市政工人来了,绿化工人来了,党员、团员、青年志愿者也来了,疏通管道、维修巷道、美化街道、清理垃圾、粉刷墙壁、安装路灯,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运动在白招牌社区展开。最初怀疑观望的社区居民们、摊贩们也逐渐相信并参与到整治活动中,乱倒垃圾、乱停乱放的现象逐渐减少。
在创文攻坚的关键时刻,市住建局又对创文包保工作统一安排部署,把包保的58幢居民楼再次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个包保责任单位每天都要派人下沉到社区,既要做宣传员,也要做工作员、督查员,进行入户宣传、文明劝导、查找问题、协调解决问题。
方式改变 习惯养成
社区创文氛围浓厚
“大姐,你忙完把地下收拾一下哦!”市住建局工作人员随着白招牌社区党委书记叶健来到社区居民楼,提醒一位正在家门口摘菜的居民。“要得,马上就收拾。”该居民说道。随后,工作人员还对社区车辆乱停乱放、楼道垃圾堆放等各种问题进行了立查立改。
“大爷,您晓得我们泸州正在创文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嘛,咋个不晓得呢!”当天上午,后兴隆街街口,市城建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张月寒和同事支起摊点,开展创文宣传和问卷调查,吸引了许多市民围观。
此外,市住建局还为每幢楼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专栏等6类公益广告,营造出浓厚的创文氛围。
“泸州开展创文工作,最关键的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叶健认为,在创文工作开展之前,社区基础设施跟不上、流动人口多、环境卫生差,管理难度很大,“经过创文整治,不仅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社区居民更爱干净更讲卫生了。楼道里一有垃圾马上就有人去打扫。”
路面整治 市场规范
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8月23日一大早,白招牌社区居民李修平出门买菜,他在白招牌社区已经住了近二十年,亲眼见证了社区的变化。
后兴隆街是白招牌社区的主要街道之一。“以前这条街流动摊贩较多,存在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对车辆行人通行造成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市住建局积极协调江阳区,对社区街道路面进行了硬化、扩宽和绿化。“巷道宽敞了干净了,在里面走心情都不一样。”李修平说。
随后,李修平来到社区里的“醉美农超”市场。这个新建成的农超大厅里,农民菜区、鲜肉区、家禽区、水果区等规范有序,各种农副产品整齐排放、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前来买菜购物的市民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建了‘醉美农超\’,彻底结束了库房街、大云路、兴隆街等路段流动摊贩长期以街为市、占道经营的乱象,小区居民都很满意。”叶健深有感触。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煜)近日,龙马潭区鱼塘街道整治“微腐败”专题坝坝讲坛在鱼塘村召开。本次坝坝讲坛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鱼塘村党支部书记周春用“大白话”从“微腐败”问题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危害讲起,结合身...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