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国家高新区正成为民营企业竞相入驻的创新创业港湾。张玮 摄
■本报记者 蔺艳霜 周雪梅
2018年的收官之月,泸州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释放出泸州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会上,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被表扬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入驻泸州国家高新区的泸州市驰腾科技有限公司等被表彰为优秀民营企业。
这是一个信号,也传递了一份信心!
透过这份表扬名单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的持之以恒、精耕细作,泸州国家高新区的民营经济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高质量发展方向快步迈进。园区管委会和入驻企业已形成强大合力,让这块产业集聚发展的热土,成为民营企业竞相入驻并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港湾。
扶持有实招
民营企业迎来“最暖春天”
民营企业占据泸州国家高新区入驻企业绝大多数,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体。据泸州国家高新区经发局副局长杨晓清介绍,2018年1至10月,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民营企业作出的积极贡献。
围绕民营企业全生命发展周期,园区探索建立了“初创期培育、成长期帮扶、成熟期提速”的服务模式。面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多种困难和挑战,园区主动作为,通过在审批改革、融资服务、要素保障、科技引领、市场拓展等方面狠下功夫,有效提振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精气神。
接下来,园区将抓好三方面工作:紧抓机遇、做好指导,坚定民营企业克服困难、加大投资、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深入调研、找准问题,了解企业发展的疑点、难点和痛点,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精准服务,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杨晓清说,这意味着泸州国家高新区的民营企业迎来了最暖的春天。
服务有高招
精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泸州驰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友林现在长住泸州。他说,与他一样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扎根的外来企业很多,他们不仅把企业搬到园区,也把继续寻梦的时间留在这里。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企业深耕发展和企业家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据记者了解,截至2018年底,园区入驻企业数是成立之初的4倍;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是成立之初的5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18.8亿元,是成立之初的4.5倍;高投集团资产突破100亿元,是成立之初的14倍,创出了令人瞩目的“高新速度”。
为了改善政企服务环境,泸州国家高新区积极争取到258项市级审批权限,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通过再造审批流程,变长跑为短跑;加快效率提升,变慢跑为快跑;提高服务水平,变企业跑为干部跑,实现“高新区事情高新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以泸州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一期)项目为例:60天取得用地手续,15个工作日完成方案设计审查和批复,20天完成施工图审查和备案。在“质量、安全、标准、监管”不缺位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从“重监管”转变到“强服务”。金能(一期)项目满产后,预计年产值约70亿元,年度上缴利税9亿元左右。
发展有后招
非公党建点燃“红色引擎”
“公司要成立党支部,到高新区党建综合服务窗口打声招呼,就有工作人员全程跟踪服务。”近日,泸州浩宇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丁勇,拿到同意成立党支部的批复文件时高兴地说:“我就只跑了一次,真的很方便。”
园区党建指导员赵仲荣告诉记者,在市场波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这些因素影响下,如何保持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成为非公企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事实证明,凡是党建体系建设规范、党的工作开展有序的非公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都相对较高。
为此,泸州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党建引领非公企业发展,构建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机关部门各司其职,工、青、妇、统战共同参与,企业微自治的“一体化”党建服务体系。园区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党政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能工巧匠队伍、群团队伍,实施“基层一线练兵”计划。7名党工委班子成员、13个机关部门、14名 “双帮带”书记和16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分别联系90家企业,确保党建服务“一体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卢玉梅)近日,爱心企业泸州欣怡市场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到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该校2017级学前4班的谷元梅捐款2万...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