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聘任客座教授12名,引进学术高端人才及各类博士30名,送培攻读博士19人,出国研修3人,送培硕士10人,在实现医院“双一流”奋斗目标进程中留下了绚丽的一笔。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去认识他们……
■王伊 本报记者 陈易君 刘墨
任文秀:
愿科研成果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组建、磨合,团队成员经验丰富、能力互补,综合性实验室的建设已进入轨道。最近发表的几篇文章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自2018年6月作为全职引进人才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科研工作,任文秀博士对自己所在的团队和科研进展感到非常满意。
2003年,任文秀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后到韩国求学,2009年获得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其后8年时间一直在韩国高丽大学化学系金钟升教授(韩国科学院院士)研究组从事研究教授(博士后)工作。其间,他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SCI论文2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20,H影响因子达到16;申请并获得授权3项韩国发明专利;主持并完成了韩国教育部自然科学科研基金一项(2013-2016三年经费总额约为90万元人民币)。
2018年6月,任文秀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如何实现对肿瘤、病毒感染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个体化精准诊断、治疗,是当前医学界的难题和研究热点。”谈到未来,任文秀眼里闪烁着光芒,“在现阶段,强烈的副作用是限制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治疗手段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准备利用具有癌症(肿瘤)细胞特异性的靶向基团和触发基团,来设计开发新型的癌症(肿瘤)靶向性单分子多功能诊疗剂,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舒万红:
临床医生也要做好科研
个子中等,身材苗条,步伐轻快,作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引进的博士,虽然还在规培期,舒万红已经先后在感染呼吸科、消化内科和ICU病房轮值。
人们常说学医苦,其中之一就是求学周期长,从本科到博士,往往需要比平常专业花更多的时间。像舒万红这样从本科到博士,仅花8年的医学博士,并不常见,“在中山大学读的是本博连读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比通常的本硕博读下来,少了三年。”
求学的第六年,需要选具体的专业,舒万红选了呼吸内科,致力于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相关的临床研究,参与了该课题组内两篇SCI论文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部分研究成果已收录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8年(第十九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8年的求学生涯,舒万红觉得并不辛苦,大概正如她所说,“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干扰少,目标也比较明确。同时,一个人更容易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目前,舒万红还在规培期,“对内科有相应要求的科室,都要去,每一个科室都要达标。”今年6月规培期满后,她将回到医院呼吸内二科,“将来,可能会需要在临床和科研上寻找平衡,既做一名临床型的好医生,又在科研上有所收获,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黄炜:
工作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止
32岁的黄炜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引进的年轻博士。作为2018年8月才入职医院的医生,黄炜算是医院的新生力量,他所在的科室是内分泌科,而目前的他,尚处于医院规定的一年的轮转培训时期。
黄炜的医学求学之路长达11年,2010年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结束5年的本科生涯后,成功考取了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生涯里,黄炜除了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他还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意义重大的一位导师——徐勇教授。
从2010年就读研究生起,黄炜就跟随导师徐勇教授,从事“免疫-炎症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即便后来到成都参加工作,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胞信号通路抑制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细胞信号转导蛋白IKKγ、IκBα的SUMO化修饰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炎症信号的调控,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在读博期间,他又作为主研或第一主研参与了包括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会课题在内的四项课题研究,获得了多个科学发现。黄炜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得到国际认可。2016年和2017年,黄炜还分别获得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和优秀壁报奖”;2018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研究生科技研发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8月,读博3年后,从澳门科技大学毕业的黄炜入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为内分泌科的一名医生。对黄炜而言,工作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止,导师徐勇教授带领下的研究仍在继续,自己今年刚获资助的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正陆续展开,还要指导研究团队里新入学的研究生做好三年实验规划。
梁思成和齐晓怡:
博士夫妻来泸做科研
梁思成和齐晓怡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引进的博士夫妻。梁思成是四川眉山人,却已在大连安家多年,“在大连做公务员,虽然是本专业,但是是行政单位。来泸州是为了好好做科研,学以致用。”
梁思成的研究方向是代谢酶结构及催化机理研究、药物代谢及动力学研究、药物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来泸州之前,已经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10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发表SCI论文30余篇。
2018年5月,作为引进人才,梁思成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工作,“不管是市里,还是医院,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政策非常好,也给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来泸不久,梁思成就被推荐到了浙江大学做博士后。
2018年6月份,妻子齐晓怡也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更是解决了梁思成的后顾之忧。齐晓怡是土生土长的大连姑娘,2014年博士毕业之后,留在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工作,并参加了国家青年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可以说是事业正好。然而为了家庭,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跟丈夫一起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如今,梁思成已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多篇SCI论文及国家发明专利正在整理投稿中。“泸州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我们愿意为城市和医院的发展尽一份力,也相信通过努力会在泸州有好的发展。”
滕方元:
让科研成果为临床一线服务
90后博士滕方元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引进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是“蛋白质与酶学”。
“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实力,在业界享有盛名。我慕名而来,来到这里几个月了,和小组团队其他成员工作很融洽,带项目的老师很给力,我得到了非常好的实践机会和锻炼,进步得也很快。”谈起自己的科研小组,滕方元打开了话匣子:“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部分药物对这些代谢疾病的作用机制……”通俗地说,滕方元从事的是有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科研。如果临床是一线,那么他们就是补给。滕方元和他的伙伴儿们夜以继日地为人们的健康反复试验和研究,无数次失败,无数个昼夜,最终才能找到攻克疾病的良方。
滕方元认为自己刚刚加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这个团队,自己学历再高也只是在学校里的荣誉,他在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学习其实并不苦,他是一叶扬帆的舟,不停歇才能到达彼岸。
张驰:
努力发展康复新技术造福患者
2017年,张驰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博士毕业,回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32岁的张驰,已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副主任。张驰坦言,成为科室副主任后,压力倍增,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管理经验的缺乏,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才能不负众望,在新技术的拓展与康复科研方面做出成绩。“角色的转换一时很难适应。”
于是,他以科室为家,勤思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里,张驰申请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西南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在SCI发表论文的总影响因子值达到了13.9,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为7.3。新技术方面,全面推动早期康复的实施,并将超声引导与各种康复治疗相结合,得到了较传统治疗更好的治疗效果。
康复医学科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百余年历史,体系也比较完善,但在国内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读研期间,张驰师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胥方元,得到了许多学习和科研机会。2014年,张驰考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攻读康复医学博士。2017年,博士毕业,虽然博士导师一再挽留,他还是坚定地回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张驰正在为发展专业新技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科室科研能力而继续努力。“对于康复医学科,人们的认识还有不少误区,我们就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通过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闻推荐
全市2018年终现场流动会走进各县区、园区、新城 把“六大攻坚行动” 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本报讯(记者朱虹)1月14日至17日,全市2018年终现场流动会走进泸州市各县区、园区、新城,市委副书记鞠丽率队集中察看了全市工...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