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城市新区。
泸州新商贸中心万达广场。
城西金融中心。
建设中的川南城际铁路泸州段。
江南新城片区。
泸州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
■本报记者 罗森波
泸州城市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时间回到1949年底,泸州解放。那时的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仅12.8万。
时间轴不断推进。群鱼吻珠、北进南拓、东接西延、拥江发展,城市骨架越拉越大。2012年,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00万,在川南率先建成“双百”大城市。到2018年,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拓展到16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62万。
壮丽70年,泸州城市发生巨变的不仅是体量。融山水于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间,“山水相依、绿野环绕、城林叠翠”的格局,让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区域文旅会展中心等发展定位纷至沓来,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千亿白酒产业、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和由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组成的千亿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让城市产业愈加强大……
奋斗新时代,当前泸州正按照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向着“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0万”的目标奋力前进。一个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正强势崛起。
把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产业经济实现从单一结构向百业兴旺转变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泸州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泸州现代产业体系始于“三线建设”时期,先后经历了“天长地酒”“煤电路化港”“四个四”“156战略”“六大突破”等发展战略的引领,产业经济实现从单一结构向百业兴旺转变。
进入新时代,泸州强力推进三大千亿产业率先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梯次发展、农业八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向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转变,打造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构建具有泸州特色、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支撑,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聚能量。
发展工业,泸州眼光“独到”:不断融入国家规划、对接省委部署、立足全市需求,“精准滴灌”出千亿白酒产业、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和由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组成的千亿新兴产业。
酒以城名、城以酒兴。泸州这座中国酒城,正推动泸州老窖重回行业前三迈出实质性步伐,支持郎酒上市发展,推动川酒、绿地、环球佳酿以及中小酒企梯次成长,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白酒产量占全国的15%、占全省的33.9%。
近年来,泸州集中连片建成泸州国家高新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和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四大园区,特别是挂牌运行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所需载体更加强大。目前,泸州产业园区已经集聚企业近2500家,支撑泸州加快发展。
泸州强力推进十大现代服务业梯次发展,核心要义是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会展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和智慧城市经济产业,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区域文旅会展中心。泸州已经形成“春酒秋商冬农”三大会展品牌,成为川渝滇黔结合部会展高地。2014年4月,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泸州。泸州近年来相继建成西南商贸城、华润万象汇、酒城乐园、万达广场、步步高·新天地、摩尔国际、万诚国际中心、天远广场等,升级白塔、城西、城南、城北、回龙湾五大商圈,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城市商业空间布局。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居全省第一位。
发展现代农业,泸州发挥特色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高效林竹产业、精品果业、绿色蔬菜产业、特色经作产业、优质粮食产业、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业。泸州农产品实现直供港澳、出口加拿大。
泸州三次产业结构从1949年的71.9: 12.4: 15.7,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11.2: 52.1:36.7。2018年末,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63%、31.6%,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
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优先
桥梁和道路,是泸州城市的血脉。
从1960年开始,沱江一桥、沱江二桥、沱江三桥、沱江六桥陆续飞跨沱江两岸;从1982年开始,长江大桥(现长江四桥)、国窖长江大桥(现长江三桥)等跨长江桥梁相继建成。长江二桥(城东)、长江六桥(邻玉)等正在推进建设。摆渡过江的历史彻底被封存。
1988年,泸州城区只有沱江大桥至大山坪一条主干道。随后30年,城市路网快速拓展,以隆纳高速公路、宜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围合的城市外环基本形成,一环路全线贯通,二环路加快推进,城市道路累计达到880.74公里,“环+射”的大城市骨架路网基本形成,泸州城市发展进入高速、高效时代。
完善城市功能,泸州从未停步。
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优先,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泸州推出两江新城。
2014年底,由沱江新城组团和长江生态湿地新城组团构成的两江新城“诞生”,沿长江、沱江上游两岸拓展延伸新城区。两江新城的具体涵盖范围包括江阳区华阳街道、况场街道、蓝田街道、邻玉街道,龙马潭区安宁街道、红星街道、莲花池街道、小市街道、鱼塘街道,纳溪区东升街道、棉花坡镇,规划面积110.9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100万,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泸州。
两江新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分为“三区三副多中心”,即城北商务会展功能区、城西宜居生活功能区、城南生态创智功能区三大功能片区;北部商务会展副中心、西部文化创意副中心、南部商旅服务副中心三个市级副中心以及五个专业中心和五个地区中心构成的多中心体系。最终,两江新城将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综合交通中心和山水新城。
近年来,两江新城把发展细化到项目、土地和投资主体上,特别是今年深入实施城市提质攻坚行动,“上马”并加快推进了二环路(纳溪段)、友邻中心(一期)、四川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连江生态旅游公园、两江美食文化街、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泸州市第二医教园区、柏木溪截污干管等48个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设施项目,不断完善新城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两江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两江新城汇集了商贸服务中心、智慧经济中心、文创产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生态养生中心等城市功能,已基本建成西南商贸城、佳乐世纪城等项目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区;以华润万象汇、欢乐汇等项目为主的金融商业中心;以泸州市第一医教园区、泸州市第二医教园区、西南医疗康健中心等项目为主的教育医疗中心;区域内的泸州城北高铁枢纽站、泸州客运中心站等交通节点与云龙机场有机衔接,加上南北滨公园、长江生态湿地公园等景区,共同形成旅游集散中心。
不断优化环境
让企业家投资兴业、干部干事创业、群众安居乐业
泸州不断优化企业家投资兴业、干部干事创业和群众安居乐业环境。
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泸州城区除部分商业、银行、钱庄和几家公馆别墅是砖木结构楼房建筑外,其余民居主要是穿斗结构建筑,竹编外墙,低矮、破旧、拥挤、零乱。1998年,泸州房地产开发拉开序幕,泸州市民的住宅由分散、杂乱,开始向小区集中转化,居住环境日益优美、舒适,品质优良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
1949年,泸州中心城区绿地面积156.83公顷,绿化覆盖率仅有8.29%。2018年底,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基本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良好山水生态格局。
泸州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完善教育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99所,在校学生达到92.23万人。高等院校从无到有,现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6.35万人。泸州健全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市三级医院数达11家、二级医院数达19家(含民营)。
今年5月21日,世界500强企业——麦格纳动力总成公司与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深耕”汽车同步器系统等领域。在此之前的4月30日,厦门建发原材料贸易有限公司、厦门象屿农产品责任有限公司同样“牵手”泸州,这2家世界500强企业欲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各自业务板块的进口大宗商品西南分拨中心。
不到一个月,为何3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泸州?厦门建发原材料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东坦言,他因泸州的营商环境而心动。经过几年的观察,郑晓东发现泸州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在泸州,开办企业不是以天计算,而是以小时计算。”以前开办企业,需要24种材料、跑多个主管部门,用时5个工作日。泸州推行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在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参保登记等环节实行“一窗受理”,按1小时、3小时、6小时“三张清单”,提供限时办结服务,最短1小时、最长18小时,一家公司就有“身份证”了。
采访中,泸州营商环境中的不少细节也被厦门象屿农产品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世嵘提及。他在泸州考察时发现,泸州为企业修建了标准化厂房,企业入驻时,厂房内水电气全部安装到位,只要把生产设备配齐就可直接生产,大大缩短了企业投入产出周期。“泸州还在厂房周边超前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员工食堂、医教商超等配套服务设施,工人生活非常便利。”吴世嵘说。
泸州担当实干的干事环境也吸引了吴世嵘。泸州有不少外向型企业,为了提高其资金周转效率,泸州税务机关进行出口退税时,一改传统管理模式,把事后核查改为事前、事中核查,税务工作人员每周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抽查企业生产各环节数据,及时将抽查结果进行比对,当企业完成出口后,已打好“提前量”的税务机关,就能在企业申请时马上审批并办理出口退税。
泸州把机场和高铁建设视作“十万火急”的事情,绝不让企业家的宝贵时间被耽搁在路途上。2014年2月,川南城际铁路奠基,标志泸州高铁建设大幕正式开启。今年9月29日,渝昆高铁四川段项目建设启动仪式在泸州高铁站举行,这是泸州首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
2018年9月,泸州云龙机场仅用15个月就顺利建成并实现民航通航。机场项目优质高效建成,大力发扬了“无中生有、无私无畏、无所不成”的泸州“三无”精神,创造了新的泸州速度和泸州奇迹。目前,泸州云龙机场已开通38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四川第三大航空港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
入驻泸州发展的不仅有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全市已聚集智能终端企业137家。
新闻推荐
◎温未希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坚持产业和基地互促、品牌和品质共融,助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