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梅影)近年来,泸州市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提升审批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高质量发展。
做好减法,深化简政放权。一是事权集中减部门。泸州市设立行政审批局,先后承接省、市、区事权452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进一扇门,盖一个章,办四级事”。二是综合受理减窗口。变专科为全科,统一设置无差别接件综合窗口,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窗出件”。三是流程再造减环节、减时限。以方便企业和群众一次性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开展流程再造,删减申请资料129种,可容缺受理材料541种,减少审批流程395个,平均减少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可“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总事项数的97.6%。四是免费服务减费用。推出了免费刻章、免费快递邮寄服务。
做好加法,优化政务服务。一是扎实开展标准化建设。泸州市制定了川南临港片区政务大厅管理规范、商事登记和社会事务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标准500余项,并及时公布标准化审批事项办事指南。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网办事项占总事项数的95%。在自助服务大厅、试点街道(社区)设置自助终端设备,税务发票领取、不动产查询等高频事项均实现自助办理。三是拓展多时段办事。开展高峰时期错时办、临近下班延时办、增加周末服务等,为群众提供多时段优质的审批服务。四是提供多种服务方式。提供“代理办”“预约办”“马上办”“就近办”等多种服务模式,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获得感更强。
做好保障,强化审管衔接。一是建立审批联席会议制度。泸州市强化行政审批局与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疑难问题处理方面的沟通协调,增强审批改革的合力。有效解决了城市道路挖掘多部门联合勘验、雨污分流排污许可等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建立审管衔接制度。明确审批、管理各自的职权界定与划分,解决信息共享、审管联动、对上协调和资料归档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建立审、管工作信息“双告知、双反馈”和信息传送机制,真正实现审批服务“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
新闻推荐
川南经济区信用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奖项发布 泸州市多个单位和案例获奖
本报讯(记者李独懿)日前,在泸州市举行的川南经济区信用联盟成立暨信用典型案例发布大会,对川南经济区信用典型案例十佳报送单...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