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 本报记者 张婷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榜上有名。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董允坝村的变化,只是江阳区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和董允坝村一样,江阳区越来越多的村庄都在乡村振兴中蝶变,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生态宜居的幸福生活。
雨污分流 乡村不再污水横流
“沱江十八弯,最美在通滩。”2017年,通滩镇在全区试点“雨污分流”项目建设。一期项目于2018年完成建设,建成后的污水管网犹如毛细血管,居民每天的生活污水经过层层收集汇拢到污水干管。
与“雨污分流”项目配套,通滩镇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改建场镇污水处理厂3个(其中二级场镇一个)、农村污水处理站2个。场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00吨,基本解决了场镇污水处理问题。
记者在通滩镇污水处理厂看到,两台250吨一体化FMBR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转,场镇污水经过FMBR工艺流程技术处理达标后排进沱江。
目前,“雨污分流”二期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建成后能将场镇雨污收集率由原来的61.8%提高到90%以上,有效解决场镇污水对沱江水质的污染。
通滩镇的治污举措,只是江阳区水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江阳区先后投入9000余万元,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7座,新(改)建一级场镇污水处理厂10座、二级场镇和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31座、配套污水管网约34公里,乡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从38%提升到65%,服务人口10余万。全区乡镇污水处理能力由2017年的3160吨/天提升到6746吨/天。
“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行模式,引入企业先进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乡镇污水管网建设,通过雨污分流将雨水、污水完全分开。”江阳区市政工程所所长李铁园介绍。
“在没有修建污水处理厂之前,到处污水横流。”王云福是江北镇金沟村五组村民,他家的多数田地都在场镇附近,以前场镇生活污水直排,庄稼基本没收成。自从建起污水处理厂后,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清澈了,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完全没问题。
垃圾直运 村民告别乱倒陋习
每天早上8点左右,通滩镇平丰村六组的垃圾收集网格员王顺良都会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将收集到的垃圾用电动三轮车运送到村里指定的垃圾收集点。9点左右,江阳区醉美城市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的垃圾直运车辆准时到垃圾收集点将垃圾运走。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点。江阳区积极探索“前端覆盖收集,中端一站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快递式”直运方式,做到“垃圾不落地,一站直运到底”,减少农村垃圾运输二次污染。所需运行经费由区、镇两级财政按照7:3的比例分摊。同时,改变了原有高污染、高成本的“填埋处理”方式,与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签订《垃圾处置协议》,将压缩后的垃圾通过“焚烧发电”二次利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清零了后续治理成本,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早在2017年6月,江阳区投入3000余万元,在通滩、分水、况场、蓝田4个镇街试点,率先在全市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统筹、区直运”的垃圾直运模式。
记者在通滩镇先滩垃圾集中收集点看到,一辆绿白相间的压缩式垃圾清运车停在路边,两名环卫工人正在清运垃圾,整个垃圾清运过程全封闭、不滴漏。“现在轻松多了,只要将垃圾桶推到垃圾车尾部,其余的工序就由垃圾车自动完成。”垃圾清运跟车员陈桂荣说,自从有了这种压缩式垃圾车后,原来要2-3个人才能干完的活儿,现在1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镇村干部经常到家里来做宣传,我们都很支持,逐渐养成了自觉分类、集中存放的习惯。”况场街道况丰村村民易世富告诉记者,“每天都有车来清运垃圾,基本闻不到臭气了。”如今,农村生活垃圾直运模式已在江阳区全面推开。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铄然郭荞璐记者魏冯邵明亮李立洲)11月25日,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分别召开2020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动员部署...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