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 彭小琴
有这样一群人,晴天,骑着摩托车,行进在不算宽敞的公路上;阴雨天,背着药箱,徒步在乡间小路。他们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响亮的头衔,但他们有一个最美的名字——乡村医生。
面对重大疫情,他们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做好摸排调查和防疫宣传;奔走在一线监测体温、询问甄别,进行心理疏导,始终坚守在“疫”线。
73岁老村医奔走一线
“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守门人,一定要守住第一道防线,一旦发现湖北返乡人员发热到37.3°,就要立即上报。”在泸州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王庄村,73岁的村医王希瑞正在武汉返乡人员卫某家里,为他们一家四口测量体温。
由于电子体温计紧缺,王希瑞只能使用传统的体温计,四人测量下来,大约要20分钟左右。等待之际,王希瑞一一向笔者介绍情况。虽然已经73岁高龄,但王希瑞却清楚地记得每一户返乡人员的返乡时间和身体状况。
从1月22日开始,王希瑞就奔走在防疫一线,坚持每日上下午到湖北返乡人员家中进行医疗监测。
“我们这根本不算什么,这些都是职责。”当笔者称王希瑞为白衣天使时,他反对道,“真正的白衣天使是那些坚守在确诊病人身边的医护人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老百姓的健康。”
村民的“120”随时候命
2月11日,在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笔者远远看见有人身穿白大褂、骑着着摩托车缓缓而来,他就是石洞街道顺江村村医冷阜远。32年来,他从赤脚到骑摩托,走进了每一户顺江村人家的家里,也走进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里。
新春佳节,疫情来袭,冷阜远每天骑着摩托车奔跑在乡村小道,对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由于雨天路滑,有一次摔倒在了路边土沟里,但他不顾自身疼痛,坚持为返乡居民监测体温、宣讲知识.....
“冷医生,谢谢你!”武汉返乡人员王某向刚为他们送来口罩、测量体温的冷阜远表示感谢。“虽然他们已经过了 14 天监测期,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坚持再测量3天,保障安全。”冷阜远亲切地和返乡人员交代疫情注意事项。
在疫情期间,作为顺江村卫生计生服务站负责人,当医院需要人手支援时,冷阜远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为村里父老乡亲的健康而四处奔走。他说:“作为乡村医生,我们承诺过,所以要言出必行、有诺必践,守卫好村民的健康。”
“白衣战士”坚守“疫”线
2月11日,龙马潭区胡市镇敦和村,油菜花开得正艳,村医谭华英和同事王国全走在乡村小路上,一边谈论疫情的情况,一边往村民家里赶。在疫情期间,她们两人共同负责敦和村的疫情宣传以及湖北返乡人员的体温测量工作。
谭华英介绍说,她曾是泸州市某医院骨科医生,但她觉得村里的老百姓更需要她,所以2005年选择辞职,和丈夫唐峰一起成为了敦和村的村医。
“在农村,新年第一天开门就碰到医生,村民们会有忌讳。”谭华英说。面对疫情,她和女同事,利用女性独有的亲和性,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受到乡亲们的欢迎。
谭华英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大年三十至今从未休息,每天两次入户为湖北返乡人员测量体温,开展防疫宣传,帮助大家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她说:“不论何时,我们都要对得起乡村医生这个称号。”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王希瑞、冷阜远、谭华英,他们是龙马潭区87名乡村医生的缩影。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始终坚守乡村,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健康守护神。
新闻推荐
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战勤保障大队大队长王薇:两部手机上阵发千条短信筹物资□周梦颖本报记者魏冯一瓶75毫升的分装酒精...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