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商品引来市民驻足购买。
白塔夜市街区的食品摊位井然有序。
近段时间,泸州城区不少地方“地摊经济”悄然回归。“地摊经济”在为部分市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激发起城市的活力。
地摊拼起“小商圈”
江阳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近来,随着“地摊经济”逐渐“升温”,江阳公园一带又聚集了大量的练摊者。
水果、鲜花、蔬菜、熟食、儿童玩具……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从江阳公园至天立·水晶城小区,短短几十米的人行道旁就聚集了近40个地摊位,俨然一个小型市场。经营者和市民汇聚于此,很是热闹。
“下午4点多我就关了门店,把鲜花拉过来卖。这里人流量大,生意还不错。”鲜花店主周慧琳原本一直在门店销售鲜花,由于位置原因,最近生意不太理想,于是她调整了销售方式:白天开店,傍晚练摊。现在,10元一束的鲜花卖得很好。周慧琳说:“地摊经营更加贴近消费者,薄利多销也是维持经营的好方法。”
熟食经营者王刚过去一直在农贸市场设点经营,随着“地摊经济”的兴起,他也将摊位拉到了江阳公园附近。“没想到这里的生意还不错,每天都有近千元的收入。”原本抱着试试的心态,却让王刚有了意外收获。
记者在走访中还看到,在“地摊经济”的推动下,水井沟白塔广场、关圣殿商业街区、小市商圈等传统商业区域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小市商区经营户魏浩明告诉记者,自从国家层面到各地都释放了地摊经营政策放宽的信号后,他将所售商品延伸至店铺以外,更好的陈设和展示使得生意比过去好了不少。魏浩明说,这样一来,像他一样的传统经营户看到了希望,也为传统商业区注入了更多活力。
小地摊承载“大梦想”
在江阳区灏景·尊城小区门口摆水果摊的杨治琴原本在一学校附近经营了一家小餐馆,由于学校目前还处于封闭式管理,客源少,小餐馆也只能暂时关门停业。为了维持生计,她选择在小区门口摆摊销售水果,对她而言,每天近200元的收入能帮她挺过这段过渡时期。
“本来想今年挣点钱买套新房,但到现在还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在江阳公园摆摊销售李子的唐家明过去在外省酒店当厨师,每月收入近万元。受疫情影响,他暂不打算外出工作。现在摆摊销售自家种植的李子,成为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五六百元,比过去批发给水果商贩更划算。”地摊经营不仅为唐家明提供稳定收入,更支撑他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的梦想。
大学生陈颖就读于旅游专业,原本现在正是毕业实习阶段,由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一直没有找到实习的工作。既找不到工作又不能回学校,陈颖就和同学凑钱摆摊销售儿童玩具。十多天下来,每天几十元或者上百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对于她们来说已是很不错了。“摆摊是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我们也能积累经验。”陈颖说。
和陈颖她们不同,张春在白塔广场摆摊近10年,是一名“专业”地摊经营者。自从释放地摊经营政策放宽信号后,让他切实感受到了变化。“这段时间,摆摊的商户多了,顾客也多了。现在周边小吃、宠物、儿童游乐的生意好了,带动人气,我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应加强地摊监管
“地摊经济”在为部分市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有市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在市民郑川海看来,刺激经济复苏,鼓励发展地摊经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手段,但是地摊的摆设往往临近市民居住区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发展地摊经营还应该加强监管,合理控制摆设区域。
商铺经营户王蕙则认为,商铺经营大多存在店面租金、人工工资等经营成本,而地摊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对店铺冲击较大。发展地摊经济应该考虑周边商铺经营的种类,尽量实行品种差异化经营,互不影响又能相互带动。
针对居民小区、公园周边地摊设置的问题,现场正在规范摊位秩序的城管执法人员向记者表示,放宽地摊经营的前提,是经营者应该自觉遵守经营秩序,做到不影响行人、不占盲道、控制噪音,同时还要自觉清理产生的垃圾。
作为地摊经营的延伸,在夜间摊点的管理方面,泸州市也在积极行动。据悉,在不影响居民生活、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的前提下,江阳区已在区域范围内设置了12个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制定分类、分区、限时经营规范管理政策。同时,在夜市聚集区增加800个夜间停车位,改建提升公共厕所6个,为“夜间经济”的就业居民、消费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环境。
几天前,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就推进室外经营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其中就包括市民态度、室外购买商品原因、商品种类、发展室外经营时间段、室外经营权的准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此举是在为市上即将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前期调查,让即将出台的政策更加规范、合理、有效地对地摊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更好地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念不久前,家住龙马潭区关口附近的居民王女士网购了一盒奶粉。派送快递当天,泸州邮政快递公司快递小哥韩尚懿将...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