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平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泸州城市的人居环境越变越美。泸州城区的称谓,已从北城、南城、西门、东门,改口为中心半岛、城北、城南、城西、城东。1.0版本、2.0版本、3.0版本,记录着泸州城市生长的不同年龄段;一个个拼合的片断,对于泸州城市人居版本升级而言,是过往,也是眼前。
1.0缓慢构筑
从1949年底开始,泸州在城区建成区面积仅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到13万的底子上,缓慢地构筑城市生活1.0版本。
之所以说“缓慢”,是因为即使是泸州城区的60后、70后们,也能清楚记得1970年代、1980年代泸州的市容环境,以及城里人的居住条件、出行、购物、娱乐等与生活有关的状态:
城区的住房,大多是平房,不少是泥木结构、瓦顶;而临街商业楼也大多仅是4、5层的砖混结构房。
人们对居住条件没有太高要求,房子,能住即可。室内布局,客厅能摆一张沙发,能让几位客人落座,就算得上洋气、有面子,至于客厅的长宽比例、采光通风条件,暂时顾不上讲究。
有一个难题,长期困扰着大批“平房族”:屋顶遇雨漏水。每当遇此麻烦,住户会掏钱请人、或自己爬上屋顶,修复或翻新屋顶、换瓦,称为“检房子”。“检房子”时,人不小心从屋顶摔下的事,也不鲜见。
住砖混房的群体,大多有优越感。“平房族”闲来聊天,谈及居住条件,语言中常常会有一种羡慕或嫉妒:“人家XXX住的是砖房,啧啧!”
有房住,市民已有满足感。至于居住区的绿地,根本没有。若要“看得见绿”,盆里种点花草,置于门口或阳台,就算OK。
最繁华的泸州中心半岛城区,从江城到南城的长江大桥桥头处,以一条两车道的道路贯通。市民出行,除了坐公交车,就靠两条腿了。
在水井沟、大十字、大北街商业区域以外,沿途商业呈零散状。水井沟、大十字、珠子街,即泸州人的购物圣地,辐射着泸州本地乃至周边地区的消费群体,其地位不容撼动。
1980年代后期,从广凤路,到新区转盘、大山坪,崛起了“新区”。这个区域以沿街清一色的多层砖混新楼,成为泸州城区的新锐。“新区”的最宽路段虽仅为4车道,但却从不堵车,为何?盖因当时路上没多少车。不久,当出租车出现在泸州城区,2公里起步价10元的奢侈,多数市民只能偶尔为之。
即便如此,中心半岛仍是泸州城区配套最为齐全的区域。
与中心半岛隔着沱江相望的城北,其实也仅是小市片区而已;与中心半岛隔着长江相望的城南,也仅是蓝田片区而已。
小市、蓝田的建筑老旧、配套差,虽然有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食品等销售,但这两个区域的市民若要在高档餐厅请客,购买上档次的衣服、家电等,只能去中心半岛。
住宅、商场、厂房等建筑功能单一,呈现“点到点”的生活状态,成为泸州城市生活1.0版本的标签。
2.0快速崛起
进入新世纪,泸州城市挥师北进,城北新区成为城市规划的第一块“实验田”,龙马大道、蜀泸大道得以诞生,房地产开发快速跟进,商业配套逐步打造,沱江二桥建成通车。在城北新区,住宅小区遍地开花,比旧城住宅区高了一个档次的小区配套,俘获了众多市民的心。从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而言,“到城北买房”几乎没有异议。
水果、副食、服装、家电、电器批发市场,以及建材、家装市场等分布于城北各区域,使城北形成了迥异于中心半岛的商业个性。
居住在城北的廖先生回忆,当时,在城北购物一般不成问题,若论餐饮业,城北有多家高档酒店、春雨路美食街等,但相比中心半岛,其休闲娱乐设施方面还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当时,仅有的几家歌厅也只分布于两三个地带。
不久,随着私家车的逐渐普及,快速崛起的城北新区暴露出了影响生活品质的软肋:率先在城北新区建成的很多住宅小区内没有车位。这也成为长期困扰有车族的烦恼。
继城北新区崛起之后,城西新区规划出炉,泸州城实施西延发展。原本一片荒芜的城西片区,楼盘、商业、公共配套齐头并进;一座泸州历史上最耀眼的新城由此诞生。
城西新区的成长史,也是一段从幼年到成年的历史。
时光回到2012年初,城西酒城大道一段到三段,虽有多家金融机构进入,但刚过酒城大道一段的佳乐云岭小区,往西却行人稀少,商气全无。在酒城大道二段的黄泥湾公交车站附近,设有一公厕。管理公厕的环卫二所职工丁女士说,由于流动人口少,平常一天只有2、3个人,最多的周六、周日也只有5、6个人光顾这个公厕。在该地段的一个居住小区,住户抱怨,来这里住了一年,最麻烦的就是购物。由于附近没有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只能乘公交车去城中心购物,有时干脆乘车到洪洋农贸市场、红星小区买菜,而且尽量多背一些回家。在冬季,晚上9:40最后一班公交车过后,进城很困难,很难招到出租车,因此最怕夜晚突然生病无法去医院。一位住户说:“这附近很长一段路都没有商店可逛,所以我们晚饭后一般不出门,只是围着小区转圈圈散步,这样倒也省钱。”
城西新区定位于以行政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价值巨大。
仅几年时间的成长,佳乐世纪城商圈就崛起于城西。如今的佳乐商圈有万象汇、佳乐金街、欢乐汇、环球生活广场等,聚集着城市综合体、大型综合性商场、商业步行街、高端商务中心、大体量地标性建筑群等,集办公、金融、贸易、城市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医疗、教育等于一体。“去佳乐消费”成为时尚。
成熟的配套,由点到面的城市生活,将城西推向了2.0版本的高光时期。
C3.0就在眼前
现代城市的变化,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泸州亦然。
在城北、城西已完成城市生活2.0版本升级的当下,做一个展望:泸州有没有城市生活3.0版本?
这个问题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有。
今年“五一”节期间,“泸州长江生态国际花卉展”在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举行,公园内具有江南小镇韵味的曲水湾水街开始招商。
这次花卉展,让市民认识了长江生态湿地公园、长城生态湿地新城的未来。
在公园的制高点“秋水云阁”,一位摄影爱好者挎着相机,专注地观察四周,寻找拍摄的题材。据称,他连续两天都来这里,走遍了公园的每一条路,拍日出、日落,拍花卉、拱桥、湖泊、古韵民居,拍不同时段中、不同光线下的景观。他如此执著,冲着的就是这里的生态之美、古韵之美。
公园外的停车场,一辆云A牌照的黑色小车停靠后,下来两位中年男子,向保安打听绿地城售楼部、“水街”招商部的位置。无疑,这二位是投资客。
如今,泸州正在实施的“两江新城”、公园城市建设,正在加快“人城境业”融合。“两江新城”中的长江生态湿地新城,随着打造速度的加快,正在以一个个分镜头呈现“城市向南”的大片。
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北至机场路、南联紫阳大道、西临长江、东接宜泸渝高速公路,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0万,将形成“一带、一廊、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为长江自然生态带,“一廊”为长江倒流河湿地公园生态廊道,“四组团”包括倒流河北部组团、倒流河南部组团、五顶山组团、邻玉组团,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建设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城。这里以长江湿地生态本底为“玉”,以湿地公园周边区域城市综合开发为“金”,打造以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为核心特色,兼具文化价值、旅游观光、绿色人居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生态型新型城镇化的标杆和典范,并与山水、林地、田园相融,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4月28日,泸州市梓橦路学校与泸州绿地城签约,落址长江生态湿地新城。这条消息引起了市民的注意。不少市民结合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区域内楼盘、设施争分夺秒建设的场面,发出了“速度真快”的感慨。
一个“快”字体现在:占地约800亩的泸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已经开放。这是泸州首个以长江文化为主题,集生态示范、城市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及产业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有江城文化轴线和酒城文化轴线,有湿地人文体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河谷湿地科普区、湿地生态核心区;曲水湾水街项目已经竣工;泸州第二医教园区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二环路(纳溪段)预计7月建成;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有别于城市生活2.0版本的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将显露3.0版本的特征。
教育方面,泸州市梓橦路学校在绿地城设置的分校,占地面积约26亩,规模不小于24个班,学生不少于1080人;这里有位于绿地城旁边的泸州第二医教园区及配套设施项目,已确定入驻川酒文化培训学校(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西南医投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第二医教园区教育培训基地和江南职中。
道路方面,绿地城旁边的二环路(纳溪段)预计7月建成。人们通过这条城市快速路可以迅速到达泸州国家高新区、泸州云龙机场等。此外,还有距离绿地城不远的新增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纳溪新城互通立交项目。
连接城南、城西的重要快速通道,泸州长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正以时不我待之态快速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该项目起于城南机场路,跨越长江后向北延伸,止于马屋基立交,双向8车道,全长约7.5公里,建成后将实现过境交通的快速转换,长江生态湿地新城与城西“亲切握手”,距离不再是问题。
医疗方面,这里的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
娱乐方面,曲水湾水街以干栏式川南民居风格,展现民国风情文创街区小镇风貌;欢乐派海滩公园是目前川南地区规模最大、游乐设施最先进的水上乐园。
……
生态、医疗、教育、旅游等宜居资源无一缺席,使长江生态湿地新城推动泸州“城市向南”;城市生活3.0版本正扑面而来。当这个版本进行全景展现之时,人们会发现: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新闻推荐
2020年-2021年,泸州将开展“信用就医”试点工作 就医凭信用 就诊结束一次性付费
信用就医开展试点信用就医即时结算6月10日,记者从泸州市信用信息办公室了解到,2020年至2021年,泸州将开展“信用就医”试点...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