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念
“我当年主要负责水下基础设计。”“我记得2、3号桥墩是施工难度最大的……”8月12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组队踏上泸州长江大桥,边走边谈。这群老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泸州长江大桥初代建设者。
38年前,这群肩负使命的长江大桥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泸州,在没有深水作业技术和经验、设备简陋等一系列严峻考验面前,用双手和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将当时长江上最长的公路大桥——泸州长江大桥由图纸变为现实。如今,初代建设者们组团重新踏上这座桥,通过他们的语言描述,拼凑出一幅幅建桥时的生动画面。
公式 义务上阵6000余人连续奋战53小时抢进度
“现在的机械设备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当年基本是在工地上‘自造’的简易设备,如今用的都是现代化设备。”站在长江大桥架桥机前,原资料组副组长李文琪思绪回到建桥时。在他的记忆中,长江大桥2号桥墩完成混凝土浇筑并顺利封顶是一件大事。
长江大桥2号桥墩与3号桥墩是大桥的关键部位,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部位,面临水深、抽孔难度大等问题。浇筑2号深水桥墩混凝土时,要求在枯水期结束前完成。如果不能按时完成目标,汛期来临,整个桥墩都有可能被冲毁。李文琪记得,汛期来临前59个小时,2号桥墩能否顺利封顶打了个问号。
“原副市长、长江大桥指挥部党委书记徐明国当机立断,组织全市6000余人,机关、学校等干部职工全员义务出动,不分昼夜,奋战了53个小时,借助斗车等各类工具,一点点将2500立方米混凝土推到2号桥墩。”回忆起当时的场面,李文琪仍心潮澎湃。终于,提前6个小时,2号桥墩赶在汛期来临前完成封顶。
“那时候领导指挥全靠吼,用纸卷起来就当喇叭。”原四川省公路院第二大桥测设队队长吕隆光,当时主要负责长江大桥水下基础设计,身材瘦削的他如今说话仍铿锵有力。为保障长江大桥顺利开工,他与其他成员提前两年设计方案,在借鉴其他跨江大桥建造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革新施工方法。“比如长江大桥水下基础的受力计算,当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
吕隆光回忆,当时浇筑桥墩混凝土时出现了爆管现象,导致无法继续浇筑,后来成立了专门小组攻坚克难才解决问题。
泸州长江大桥建造过程中困难很多,但正是参建者们一步步踏实向前,逐个攻克难关,历时5年,大桥在1982年顺利实现通车,从此结束了泸州人民来往长江两岸只能坐船的历史。
公式 闭关“治病”只为实现百年大桥梦
泸州长江大桥原设计通行能力为日车流量8000辆左右,目前日车流量近10万辆。长时间严重超负荷运行,长江大桥各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病害并持续发展。
“生病”了就得治。7月2日,长江大桥实施全桥全封闭断道施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维修整治。
桥面上,百余名施工工人正全力以赴抢抓工期。“上个月我来泸州,感觉长江大桥不能按期完工,现在看来完全能够按时完成。”走进施工现场,李文琪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长江大桥这次维修更换为钢板组合梁后,全桥能减负不少。在李文琪看来,这样做无疑能尽量消除长江大桥使用挂梁导致自重大的弊病。
“长江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如今大桥已运行近40年,桥梁主桥最关键的部位没什么裂纹,基本无变化。相信通过维修,实现百年大桥梦不是问题。”李文琪建议,要定期养护长江大桥,加强观测、记录,建立桥梁档案精心管理,让长江大桥“长寿”的同时,继续服务泸州人民。
“当时施工难度很大,条件艰苦,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工完成。”因为长江大桥新老建设者专家座谈会,从成都赶回来的原长江大桥工程处长李四元,再次站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时感慨万千。他指了指张坝桂圆林方向,那里曾经有一排排民房,正是他们建桥时住的地方。李四元回忆,当年机械设备与现在相比差了不少。同样的工程,比如更换挂梁,以前只能靠人工一块块往中间拼接,很难且用时久,现在有了架桥机,更换速度快了不少。
吕隆光则感慨,新技术新设备让维修大桥这个大工程需要的工人比以前少了太多。“现在工地上不需要很多人干活,以前我们是万余人的建桥队伍。”吕隆光说,如今,泸州的跨江大桥一座比一座好,泸州的发展也越来越好,祝愿长江大桥早日康复“出关”,继续造福泸州百姓。
新闻推荐
杨均与驻村干部商讨产业发展规划杨均(左)和重庆籍老板廖龙福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2019年仲夏,一封来自纳溪区龙车镇鼓楼村的联...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