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泸州 今日泸县 今日合江 今日叙永 今日古蔺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今日叙永 > 正文

叙永一对老夫妇 一周“砍”出两公里盐马古道 一块块长满青苔的石板、一个个清晰可见的“拐耙印”重见天日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21-03-11 00:39   https://www.yybnet.net/

古道青石板上留下的“拐耙窝”

薛永贤老人清理干净的盐马古道

3月7日,家住叙永县赤水河镇中沙村的七旬老人薛永贤,完成了一项“壮举”:他和老伴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把老家附近隐没在荒草、荆棘丛中的一条近两公里长的古道“砍”了出来。随着一块块长满青苔的石板、一个个清晰可见的“拐耙印”重见天日,这条昔日车水马龙的盐马古道上,当年“背盐人”负重前行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这条古道是明末清初川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商道。那时,每天往返在这条路上的“背盐人”络绎不绝,这条古道因此在叙永南面山区也被称作为“背盐巴大路”。如今,乌蒙山区的交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车水马龙的古道也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摄影报道

1

1

七旬老人,一周“砍”出两公里“盐马古道”

老两口一周“砍”出两公里盐马古道

退休后,热爱地方文化的薛永贤老人回到赤水河镇中沙村养老。闲来无事,他总喜欢研究一些能够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遗迹。早些年横穿中沙村,跨过小河连接贵州普宜镇的盐马古道,就是他研究的对象之一。这些年来,通过收集史料、拜访老人、现场考查,他硬是把当年从四川叙永到贵州大方瓢井镇、四川叙永到贵州毕节的两条“背盐巴大路”的具体走向、途经地等打探得一清二楚,还写下几千字的长文,详细记述了这两条古道的兴衰历程。

在薛永贤的童年记忆里,这条从院子里穿过的古道,已不再有人背马驼的运盐场面,但依然是附近村民出行的交通线路。向南走,可去往贵州普宜;往北走,可到毗邻的摩尼镇及叙永县城。

近些年来,各地进村入户的水泥路修通,古道通行作用已不再重要,穿行在山间的盐马古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薛永贤认为,盐马古道除了是一个地方的历史遗迹,还是社会变迁的见证,应该得到妥善保护。

由于乡村发展需要,原本一条完整的古道如今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从家门口前经过的这段古道,大约还有两公里是完整的。从前期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算是目前保存下来最长的一段盐马古道,可大部分也已淹没在荆棘丛中,根本不能通行。”薛永贤说,为了让这段古道“重见天日”,让喜欢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爱好者们能再次目睹盐马古道的风采,他决定利用春节在家这段时间,把路给“砍”出来。

已年届70的薛永贤还把老伴也动员起来。每天早饭后,就拿起锄头、弯刀,沿着古路披荆斩棘。他在前面砍,老伴在后面清理,砍一段路就清理干净一段。前后花费一周多时间,这条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古道终于展现在眼前。

2

120公里古道,见证一段辛酸的背盐史

“横亘在川南大地上的这条盐马古道,总长约120公里,沿途设有摩尼场、侧脚扁、普尼场、瓢儿井4个马站。”薛永贤介绍说,他家附近这段古道只是川黔盐马古道的其中一小段。几百年过去了,昔日古盐道上人来人往、骡嘘马响的景象早已不在。

“从地方史专家调查的情况来看,从叙永永宁至瓢儿井这条古盐道,断断续续存在的加起来还不到20公里。”薛永贤告诉记者,目前尚存的古道主要位于四川境内,从正东镇的站底到摩尼镇营山境内有两小段;摩尼镇出去至赤水镇雪山关之间还有两段,赤水镇中沙村至川黔交界处的小河沟还存有三段。

盐马古道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沿途留下的“拐耙印”、顺口溜,无不诉说着当年“背盐大路”的崎岖险峻和背盐人生活的劳苦辛酸。

从薛永贤家往下,沿着盐马古道行走大约3公里,就是川黔交界处的小河。在这段路上,有个地名叫“小路弯弯”的地方特别危险,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稀饭坡溜不算溜,就怕小路弯弯的红石头。摔断好多马脚杆,摔伤好多硬骨头。

除去杂草和荆棘的遮掩,露出真容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一个个拇指大小的“拐耙印”。薛永贤说,这些印迹,就是当年背盐人在路上歇脚时,用来临时支撑装盐背篓的“拐耙子”凿出来的。盐巴负在背上,不能卸下休憩,只能用拐扒子拄地站着休息。时间长了,石板上就被拐耙子上的铁锥凿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石窝。

1

3

七旬老人,一周“砍”出两公里“盐马古道”

古盐道再现,见证川南盐运的发展史

从明清时期川盐入黔开始,人工运盐和马驮运盐便开始盛行。据《明史》《贵州通志》等记载,由叙永永宁至贵州瓢井这条古道,是600多年前贵州宣慰使奢香承开设的5条古驿道之一。

据史料记载,叙永县从清朝雍正年间起,就是川盐运销云贵的“四大口岸”之一,号称“永岸”。当时,在永岸经销川盐的盐商云集,销运两商共计50余家,形成较有规模的商业网络。

川盐进入贵州,路线都是穷山恶水、羊肠小道。尤其是叙永至瓢井、毕节,中途要越雪山关、渡赤水河。

川黔边界上成千上万的穷苦农民,为了衣食所迫,世辈充当运盐苦力,以求一饱。他们不分寒暑、负重百斤,终年往返于悬崖绝壁之上,穿行于风霜雨雪之中,如蜗牛走壁、三步一拄,络绎于途。

据薛永贤考证,当年参与运盐的苦力每天约近千名,驮马一二百匹。每人负盐约80斤至100斤,个别有负两百多斤者。每匹马驮盐约百斤。运盐工人是以“帮”为组织单位,集体行动,一帮约十余人以至二三十人,由一人负责率领,称为“领帮”。

“老人们讲,在背盐的那些年代,沿途一天到黑都有人,非常热闹。许多沿古道的祖辈们就靠在盐路边用自家房屋开店,为背盐人提供住宿、煮饭的场所,以此维生。因此,早些年,每家屋内都备有一条用木料做成、约七八米长的盐凳,供背盐住宿的人们置放盐背用。”

背盐的历史从明朝中期一直持续到1939年。川滇公路通车后,永岸盐号先后在摩尼、赤水河设立转运站,用汽车、马车、人力板车运输,运盐工人都转向这两地当搬运。人背、马驮来叙永运盐的历史,至此才基本结束。

背盐人早已消逝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见证一个时代的盐马古道也逐渐“归隐山林”。“砍”开一条盐马古道,相当于重温一遍历史。

新闻推荐

再次双进全省“红榜” 泸州市去年投资运行和省重点项目 推进工作获通报表扬

本报讯(记者罗森波)近日,泸州市2020年投资运行和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获得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省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继...

叙永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叙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叙永一对老夫妇 一周“砍”出两公里盐马古道 一块块长满青苔的石板、一个个清晰可见的“拐耙印”重见天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