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丹棱新闻 > 正文

公共艺术:留住城镇的一抹“乡愁”

来源:四川日报 2014-02-21 14:0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文/图

2月18日,记者受邀走进成都市锦江区崇德里。1月底,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崇德里完成改造,既是旧城改造,也是一次公共艺术实践:保留城镇的原始风貌,增加现代设计艺术元素,通过对空间的重新塑造,留住“家乡的味道”。如今,这样的公共艺术实践,正在四川省城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地展开。

【现场记录】

改出来的“成都味儿”

“你看,这不是华西坝那边的建筑风格吗?好漂亮,没想到在这儿也能看到。”下午3点,记者刚要步入崇德里,听见几位市民站在巷口的建筑前议论纷纷。这座建筑拥有民国风格的灰砖立面,川西民居常见的拱形门框,外墙上还点缀着欧式壁灯。

走进短短60米的崇德里,一路都是老成都的痕迹,街巷、瓦房、院落错落有致,上百年历史的墙面、砖瓦、木柱等各种建筑构件随处可见。巷中有面民国时期的青砖墙,改造时已经龟裂、行将倒塌,施工人员先在墙体基部浇注混凝土,又在墙后修筑钢筋混凝土新墙,与老墙紧紧黏合,将其稳定在原地。另一面20世纪70年代的硅酸盐砖墙,则用H形钢架进行加固。两处墙面,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趣,成为崇德里全新的艺术景观。

崇德里靠近东大街金融区,为了让老街透出“国际范儿”,还有3处横跨崇德里的钢架。钢架上放置图板,展示崇德里的历史沿革,以及改造前后的整体风貌。

“改造前的崇德里到处是危房,雨天泥泞不堪,晴天漫天尘土”,站在图板前,家住附近的程雁告诉记者,2011年改造启动之时,大家都以为崇德里会拆除重建,修起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现在才发现,这些老建筑很有艺术气息。好多朋友过来参观,觉得这才是老成都的风情。”

【延伸阅读】

公共艺术扮靓巴蜀

●今年初,眉山市丹棱县大雅堂公园重建开园。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完成群雕“诗书义三杰”,70余方石刻书法名家的手书杜诗点缀园中,再现了北宋时期黄庭坚手书杜甫诗作,与丹棱名士杨素共建“大雅堂”的历史佳话。

●在万源,长22米、高4米、总面积88平方米的大型雕塑《决战万源》不久前落成。雕塑刻画了万源保卫战期间的重要战斗场景,反映万源红色文化。

●“成都国际摄影文化艺术主题公园”预计将于今年底完工。项目负责人刘熠介绍,公园内除摄影主题艺术馆外,还将设置雕塑、装置等公共艺术品。

记者观察

用公共艺术留住“乡愁”

公共艺术需要兼顾“公共”与“艺术”两个维度,不可偏废。然而,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却时常“短腿”:或者公共性不足,成为抽象观念的表达,与当地文化风貌格格不入;或者艺术性缺失,成为材料的简单堆砌,无助于提升公众艺术素养。

如何保持一方特有的文化风貌,以免城镇百姓的乡愁无所归依?

公共艺术沁入城镇化建设,无疑是保持这一抹乡愁的一处入口。一件合格的公共艺术品,理应与其扎根的土壤息息相关,负载这块土壤上人们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这是其“公共性”所决定的。

当然,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还需多方协同:完善公共艺术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公共艺术遴选机制;建立公共艺术人才储备;在城镇规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为优秀公共艺术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

新闻推荐

实施“智能规划”改变农村电网供电模式

本报讯(刘胜利记者颜婧)随着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快速发展,农村电网也时时面临供电需求的考验。6月30日,记者从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获悉,为改变过去传统的“追赶式”供电模式,该市电力系统正式在丹棱县展开智...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公共艺术:留住城镇的一抹“乡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