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入稻田浮云藏山顶
清风无边 草木有声
云岫无心
高人自与山有素
初雨洗出碧罗天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云山照眼野水长
松下问道
幽溪抱朴图
烟云横大江
传统的中国文人,大多没把爱情与事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那种看似虚无缥缈的故土情结,却成为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例如苏东坡,青年时代就离开故乡眉山,漂泊一生,对故乡的思念却无处不在。“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寄黎眉州》中的简短四句,细品起来却是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熊明来自东坡故里,喜欢描绘山清水秀的川西风光。在眉山这样一个充满浪漫情调的地方,熊明受到苏轼情怀的熏陶,和传统文化的滋养,国画创作挥洒自如。他的水墨山水画气韵生动,很容易就能从那清新秀丽的田园风情、云遮雾绕的壮丽河川中,感受到强烈、浓郁的故土情结。他心目中美如仙境的故乡,通过画卷徐徐展开。
4月17日,熊明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他声音略微沙哑,询问得知是连续几天熬夜作画的缘故。刚到成都安营扎寨,生活诸事还未安排妥当,他便迫不及待地挥毫泼墨,笔耕不辍。
追风少年,光荣梦想
刚一落座,他风趣地说:朋友们说他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还送了他一个绰号“憨熊”。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的心里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是单纯开朗的顽童,另一个才是敏感细腻的画家。兴之所至,他经常把自己反锁在画室,一壶茶,一支烟,一段古乐,在一个文艺的气氛中潜心创作。他曾经三个月不眠不休,偶然伏案打盹,一不小心歪倒,摔断肋骨。绘画四十余载,他的艺术经历,就像一部沉淀了青春底色的励志电影。
1972年,在丹棱县文化馆,熊明与一帮十多岁的孩子们开始接触绘画。当时条件并不算好,画纸、墨水、颜料、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热情。在那个读书、知识和文化被嘲弄的年代,同龄人整天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却在绘画的殿堂寻找乐趣,用画笔表达对绘画的激情与梦想。
“每天都画完一幅画,就算完成任务,才能安心睡觉。”他还记得那时学画的情景。每天放学,别人背着书包回家写作业,他背着画板水彩水粉,走向美术培训班。周末,当别的孩子恣意青春,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的时候,他带着馒头和白开水外出写生,把家乡的蓝天、白云、河流、树木以及少年心头难以言表的心绪,诉诸画卷。
而后,他的经历颇有些传奇的色彩。先是入伍从戎,在重庆的一支野战军成为一名战士。而后变换多个工作,回到故乡。他曾一度对绘画前途迷茫,做出封笔的决定,继而下海经商。虽然生意风生水起,他心中似有沟壑,难以熨帖。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熊明随着一位老师外出写生,老师看到他的作品,惊讶于这样一位充满才华的画家竟有封笔的念头,言语间有些惋惜。熊明忍不住了,毅然决定重新提笔,并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后来他说“或许这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正确的一个决定”。学成归来,他又拜师著名画家戴卫,画技再攀新高。
他最难忘的创作经历是在清华美院学习期间,李翔老师带队前往太行山写生。现场写生难度很大,有人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人描摹风景,依葫芦画瓢;还有人拿出相机咔嚓一通,留作日后创作。熊明仔细用感官体验环境,沉下心来思考构图,怀着敬畏之心,创作了几幅满意的国画作品,获得老师首肯。
绘画是一种心灵的关照,是神思的自在吐露。笔墨浸润描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向真善美迈进。“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先是虔诚地感恩,而后才有表达的欲望。创作只是由心而发,平时画得多了,面对一张白纸,心中自有山水。”他这样总结创作心得。
水墨故乡,别来无恙
无论身在何方,一提起川西平原美丽古朴的故乡丹棱,熊明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石头小城矗立在巍峨秀丽的老峨山脚下。小城野林荒草浩阔幽深,残余的古围墙和一条弯弯天然的小河两边长满千年的黄桷树。滨河由西向南,而后缓缓折向东去。父老乡亲迎着斜阳、炊烟,哼着乡村小调悠然归来。田地里则一年四季或红或绿,在播种与收获之间作千年的轮回。街道上,一群小孩追逐在鸡公车、牛车或者拖拉机的后面,笑着、闹着……
多年以后,无论是在漂泊无着的日子,还是在风雨中跌倒的时候,抑或是在超越了又一座山峰、孤独面对成功的喜悦的瞬间,他的第一个念头仍然是默默追问:“亲爱的故乡,您是否别来无恙?”
为什么熊明的山水画作中,多有故乡的痕迹?儿时一起长大的大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给出了答案。“二十多年来,不管他求学何方、远游何地,他都心系这方山水、情醉这片土地。丘陵田野中,峡谷幽林里,山间溪水边,小镇古道旁都留下了他徜徉的足迹,他用心用情去体味这方自然的生机、文化的气息,然后,通过笔墨将心境相汇而形成的意象转化为艺术形式。”
熊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这方水土孕育了苏东坡这样的伟人,她的灵秀之气,也陶冶着熊明。翻开《熊明山水画选》,《瓦屋独韵》、《山乡和音》、《高庙印象》等作品无不是在现场写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笔墨痕迹间、烟岚云雾处,流溢着他的乡恋情结。画作《山乡和音》中,暮色如黛,薄雾暗合,溪水潺潺,花树簇拥,乡村寂然,好一派山乡谐和图。《高庙印象》则是“笔活而墨灵,活而气生,灵而韵动”之作。农舍依平湖而居,平湖平静如镜;绿树依农舍而栖,农舍掩人清寂。《游云不知归》亦是撷取故乡一隅景象,再现割舍故土的乡愁。画中溪流由远而近,淡淡然于晨风里。近处,小径蜿蜒顺溪而上,一座小桥系于连与不连间,摇曳的山树笔墨浓淡相间,曲折有致地伸向远方。远山游云迷离,韵致无穷。
这些“浑厚苍润”的恋乡之作,让人读懂了他的赤子之心。他不仅是一个西蜀山水的画家,也是一个故乡自然的歌手。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蜀中山水本来就集雄、奇、秀、幽于一体,师造化之结果,必然形成笔情墨趣的多姿多彩。熊明善于寻找最恰当的笔墨语言,去表现家乡山水的精神内涵。当然,他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形成,也离不开北上求学的经历。北方山水画雄奇的造势、宏阔的景象、沉厚的笔墨自然会给来自南方的画家全新的感受。于是,他的画作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将苍厚隽永与灵秀润泽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熊明擅长国画,尤其是山水花鸟,而他的西画功底也十分扎实。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大趋势,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熊明很自然地站在一个平衡点上。“我在作画时不会刻意关注某种技法。”他说,“所以国画与西画的技巧,都对我的绘画有着极大的帮助。”有工笔细刻,也有肆意挥洒,神秘的自然吞吐着粗犷与细腻,在他的画作里汇成美感。
他的山水画作品近看层次井然,自然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远观则笔墨浑融,浓郁苍厚,运实于虚,姿趣横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戴卫对此评鉴:“呈现在我眼前的画面,乃是熊明内心世界的真实观照,既有北画的雄强、浑厚、华滋,又有南画的温润、沉静、淡远。”还称赞学生熊明“是一个用画笔做学问的人”。
熊明用知行实践,雄辩地说明了他的艺术追求。“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篇》中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的山水画创作只愿站在前人的肩上,在水与墨的互动中,把看似无序的水墨语言统一在一个有序的图式中,让读者从充实的精神图像中获得满足。”
而今,不少画家变得浮躁,忙着追逐名利,忙着迎合市场,忙着哗众取宠。熊明对此不以为意,在他看来,“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敬业精神,没有崇高的理想,只以炫技为目的,则思想必定苍白。艺术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滋润人的心田,启发人的想象力和自由意志,而非用来讨好受众,甚至欺骗受众”。
到了天命之年,他喜欢在山林中漫步,或者外出写生,碰上一番美景仍会忘情地投入。有人点评熊明的作品趋于成熟,但他并不赞同。他说:“我不愿成熟,成熟意味着艺术走到了尽头。我更愿像个孩子,在艺术的世界里永远好奇,永远探索下去。”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曾洁艺术家简介:
熊明,字一能,号巽常斋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巴蜀画派艺术实力代表人物。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清华大学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画高研班,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成都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院研究员,现供职于四川省文化馆。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美展并获奖,国家级重要报刊均有专题报道。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国画家熊明研究》、《熊明山水画集》、《中国优秀美术家典藏丛书·熊明山水篇》等画册。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家住眉山市丹棱县的李东文(应本人要求化名)又来乐山了,这一次不为别的,只为到乐山驳骨堂骨伤专科医院找到曾经为他治过病的彭医生,能再次治好他的颈椎病。很多像李东文一样曾在乐山驳...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