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客
□简霞
制片人方励跪求排片后,电影《百鸟朝凤》终于迎来了逆转,目前票房已超过7000万元。与此相关的“情怀”“匠心”的讨论,也已在朋友圈发酵。诚然,作为一个把唢呐和现实吹到骨子里去的巨匠,导演吴天明对传统的执著让人欷歔,而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这份执著还承载了其作为电影之外的价值:《百鸟朝凤》成“绝唱”,拿什么填补乡土文化?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那些边缘的手艺人、传承人拿什么来坚守最后的阵地?
看《百鸟朝凤》,绵阳的百名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看出了眼泪。民间艺术与西洋乐器的冲突,弟子们为了生存不愿意再吹唢呐,这些场景让被单戏传承人冉明户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感觉“这就是我面临的现实”。
而现实版的 《百鸟朝凤》是,在“唢呐之乡”丹棱县,一度有上千名唢呐艺人,如今唢呐艺人锐减到不足60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家文坦言:“光靠唢呐,哪养得活家人哦。”
现实生活远比电影更复杂难解。许多非遗都面临着传承的尴尬,下一代年轻人,因为生活质量、市场前景、自身喜好等多种原因,往往不愿意坚守传统技艺。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及文化部门都针对非遗传承开展了许多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但未必都有收效。在影片的最后,唢呐师父焦三爷留给我们一个远去的背影,但唢呐匠以及更多非遗,都不应该仅留下那样一个悲情的背影。
我们希望更多的非遗保留下来,但有些东西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非遗的保护,不仅仅是列入保护名录就能够传承下去,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有时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变通。
有些看似商业的操作,但或许它在客观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成都的一位银花丝传承人,在一家私企每月拿着万把元的工资,做着价值上千万元的精品,看似不划算,但在老人看来,这些可以传世的精品能让自己找到乐趣和价值,而这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有些传统看似在消亡,但或许它在变革,换了一种新面貌在与时俱进。在上海民族乐团青年唢呐演奏家胡晨韵看来,唢呐在乡间没落了,但却走上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舞台,只不过,越来越多的唢呐新曲,大都采用西方十二音体系创作,专业性和可听性更强。
在《百鸟朝凤》里,焦师父将唢呐班传给了更淳朴忠厚的游天鸣,而不是更有天分、花花肠子也更多的蓝玉。但我忍不住想,如果焦师父作出的是另一种选择,让蓝玉去折腾去变通去闯荡,甚至于不是只选一个传承人,他的唢呐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