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梨已成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
唐诗蕾为不知火代言。(资料图片)
水果经销商到河湾村收购黄金梨。
黄金梨丰收。
村民高兴地转运黄金梨。
黄金梨变“黄金” 村民增收乐开花
吕佳 本报记者 赵娜娜 文/图
“今年的黄金梨真是大丰收,我家的这几亩地梨树都挂满了果,虽然摘梨累,但是这心里却高兴得不得了!”7月29日,正在地里采摘梨子的丹棱县张场镇河湾村村民骆相元高兴地说。旁边,还有不少村民正在自家的地里采摘梨子,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骆相元家有3亩地,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全部种上了黄金梨和丰水梨,今年梨子产量1万多公斤,预计产值5万余元。“说起种梨,我最开始不太愿意,种水果容易烂,哪有种粮来得稳。后来看到别人种梨收成后,收入相当于我种2季水稻,我就赶紧跟上了大家的步伐。”骆相元说。
河湾村是张场镇仅有的几个坝区传统农业村,面积3.8平方公里,总人口3066人,全村有1700余亩耕地。如何让村民增收?这成为该村两委的奋斗目标和重大课题。
说干就干,此后,该村两委在多次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后,根据当地土壤成分提出了发展黄金梨的建议。召开宣传动员大会后,该村两委特意请来了市、县农业部门专家,每月为当地村民召开一次技术培训会,到地里指导农户防虫、施肥、包果等,第一年便有了不错的产值。看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增收,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黄金梨。村民的种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种梨面积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300余亩。
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河湾村村主任邓吉琴没有想到。面对大家种植黄金梨的热情,邓吉琴开始为黄金梨的销路发愁了。“以前种的人少,还可以在本地市场零散销售,现在多了,要是销不出去,梨子就会烂在地里,所以我们必须为种植户找到销路。”邓吉琴说。
在多方打听、征求意见后,发现“抱团发展”才是最终的出路。邓吉琴立即组织当地几位种植大户一起成立了河湾村金峡梨专业合作社,并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金峡梨”,设计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独立包装。“自从合作社成立以后,一到采摘季节,每天接电话都忙不赢。水果批发商说我们河湾的梨甜水足,都争相抢购。”邓吉琴激动地说,群众再也不愁梨子销路,在自家门口就能坐等收钱。
目前,该村黄金梨种植户的梨还在地里就已经被水果商预订了。一到采摘期,批发商就开车来收购。
“为了鼓励农户发展经济作物,壮大河湾村产业发展规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为河湾村坝区做了一个规划,计划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开通生态旅游和采摘体验两条通道,让辖区农户不仅依靠产业致富,还可以实现旅游致富,构建‘一产双赢\’的致富格局。”张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知火”很红火 90后创业有出路
杨月 本报记者 陈燕利
曾经就职于泰国新华杂志社的90后大学生唐诗蕾,在泰国度过了2年的记者生涯。去年4月,唐诗蕾利用假期回到丹棱,在和朋友聚会聊天时谈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家都谈到丹棱的健康农产品,尤其是不知火在外地非常受欢迎。这一次谈话让唐诗蕾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正值花样年纪的她,无意中邂逅不知火,点燃了她的创业激情,也成就了她的红火电商路。
近日,记者走进丹棱,探访唐诗蕾创业背后的故事。
志同道合
开启创业路
机缘巧合下,唐诗蕾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卢婷和倪伟。卢婷出生于果农世家,有一个3岁的孩子,她常常通过微信向妈妈们分享健康的食品和水果。倪伟毕业于西华大学,正打算返乡创业,他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将更多的生态食品分享给大家。“那天我们聊得欢畅淋漓,从土地安全到生态水果再到沟通信任。”唐诗蕾说,就这样,他们决定3人抱团,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创业。
说干就干。唐诗蕾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泰国的工作,卖掉房子和车子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中。
去年12月,唐诗蕾3人借着丹棱县电商孵化园的启动,找到了办公的场所,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由于不知火是套袋种植,是无农药残留的健康水果,由于味道酸甜可口,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广,不知火在全国各地都受到热烈追捧。为此,公司刚组建不久,唐诗蕾和团队就创下了单笔200万元的销售奇迹。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这过程中,唐诗蕾和团队也面临了农业电商的重重困境,其中水果的周期性导致货源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不知火的火热依然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真正健康的、美味的水果一定会有强大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背后,我感受到自己有责任与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更多的健康水果分享给更多的人。”唐诗蕾说。
吸引投资 为共同梦想打拼
要把健康的水果分享给更多的人,那首先要攻破货源不足的问题。唐诗蕾和团队决定租凭土地,种植果树。
“好好把握住农产品的质量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想要真正找到健康生态的农产品很难,土壤、气候、水源、种植方法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唐诗蕾说,作为一个销售型公司,他们用真诚取得了客户的信任,他们知道想要获取持续的信任必须把控源头。
寻找和坚持,唐诗蕾和团队跑遍了大小村庄和山区,今年5月,终于在丹棱县龙鹄村找到了理想的山地。这里地处丹棱生活饮用水源地,三面环水,一面背靠山林,因被山环抱其中,没有任何公路可以进入其内,至今也只能通过划船才能到达。“这里绝对是我们理想的天地。”唐诗蕾激动地说。
但是理想与现实是存在鸿沟的,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在工商联的推荐下,唐诗蕾和团队认识了深圳某知名电商童先生,在聊天中他们彼此对家乡的情怀、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态食品的热爱一拍即合。
一面之缘、两次沟通、三次碰面,600万元的投资随即到账,带着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态农业的使命感,唐诗蕾和团队与童先生共同完成心中的梦想。“我们要保护好300亩山地这片净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将改善土壤,采用自然农耕,种植、养殖出更多生态的农产品带给大家。”对于未来,唐诗蕾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丹棱县丹棱镇小学四(一)班余依娜老峨山,龙鹄山,九龙山,丹棱处处是青山。梅湾湖,金牛湖,丹心湖,全民共建千岛湖。山中有湖,湖里有山,山青水绿,人人好喜欢!...
丹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丹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