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棱先后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举行推介活动,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推介丹棱不知火。
(资料图片)柯美特员工正在车间里忙碌着。 本报记者 彭林 摄
作为丹棱第一条高速公路——遂资眉丹棱段建成通车,丹棱真正实现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资料图片)
奔康大道如蜿蜒巨龙,托起群众小康梦。本报记者 彭林 摄
丹棱锦江饭店的建成投用,有力促进了丹棱三产上档升级。
(资料图片)夜晚,流光溢彩的丹棱大道成为丹棱城区一道风景线。
徐新强 摄丹棱县城一角。(资料图片)
丹棱县牢固树立“后发也要高起点,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理念,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在创新驱动中激发潜能,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4.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4.3亿元,增长10.6倍;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3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增长3.6倍;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1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增长25.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加到14.2亿元,增长9.9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7年的48.9:24.3:26.6优化为19.5:54.4:26.1。
农业品牌创响全国。近年来,丹棱县实施全省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强县项目,都市近郊产业体系和“东坡味道”丹棱特产农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基本建成。发展“一县四品”特色产业基地51万亩。成功申报“中国桔橙之乡”,建成标准化桔橙产业示范园;建成面积超10万亩、产值超10亿元的全国最大优质不知火生产基地,丹棱桔橙获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全国果茶绿色发展经验交流会在丹举行;连续4年分赴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桔橙推介会,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桔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实现种植面积、产量、销售单价、农民收入四个翻番。“大雅柑”成为全省首个自主研发的桔橙新品种。“丹棱冻粑”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家庭农场发展系列扶持政策,发展家庭农场202家、现代农业业主2845户、种养业大户3194户;培育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0家、专合社196家;创建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11个。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三大支柱,工业经济由小变大、由弱趋强。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投入资金3.2亿元,建成6平方公里丹棱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达85%,建成全市首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园区。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建立“政产学研用”联盟,与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全市首家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三产旅游后发崛起。近年来,丹棱县按照“全域景区化”理念,编制了《中国大雅家园总体规划》和《丹棱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投入达20.6亿元。编制推介全域乡村公园项目,开启“民宿+度假”乡村旅游新模式,幸福古村被评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双桥镇梅湾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国家美丽宜居村庄”;丹棱桃花源景区创建成全市首个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成大雅堂博物馆及公园,大雅堂景区成为丹棱文化、旅游和城市新地标;大雅新城商业综合体全面开街。仅2016年,丹棱县乡村旅游接待11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5.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8亿元。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丹棱县完成了城市总规修编和乡镇规划编制。“一体两翼”规划建设县城,“一心两核”布局城乡规划。投入7.2亿元改造提升老城区,南翼文化新城成为聚集人气、文气、商气的城市新中心;东翼产业新城成为聚集企业、人力、财力的发展新支撑。大雅堂公园建成开放,配套完善大雅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城乡“交通建设大会战”,总投资13亿元,新建遂资眉高速丹棱段、老峨山旅游快速通道、丹棱大道、丹名路一期、十里桃花红5条道路,改扩建丹蒲路、丹夹路等大小道路,总里程达430公里,构建内通外畅的“2125交通网络”。建成34公里长、6.5米宽的“奔康大道”,串联丹棱县贫困山区9个省市贫困村。2013年,出台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政策,农民进城购房2600套。2010年至今,新增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2.2万人,同步推进6个场镇综合开发,城镇化率提高6.9个百分点。全域实施建新拆旧复垦土地“双挂钩”,拆除危旧房4244户,新增耕地4075亩;全域实施土地整理,新增耕地8372亩。完成省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任务,全域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新闻推荐
宋艳古镇齐通,宋兴眉州,岷水东去,青衣下游。处西南而邻成都,瞰乐山而友雅安。文化明珠,一朝有八百进士,享誉海内,苏家出三大文豪。清风喜过,月仙照福。玲珑真川蜀之宝,人美效礼仪中国。丞相虞允之忠义,千古...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