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闻道/文 万玉忠/图
幸福古村远景
古村在丹棱顺龙乡,由“湖广填四川”的赵氏人家开辟。坐拥一方“龙抬头,鹰飞翔,玉缠腰”的宝地,以“幸福”冠名。一位精通风水五行的易经大师见了惊叹不已,不知为何主文昌木运的四绿驻此不离。
雨中走进古村。濛濛细雨让村庄平添了一层流动,显得神秘莫测,令人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
古村的屋是中国传统庭院和川西民居的结合:传统的“龙门”“堂屋”“仓房”“灶房”以及青瓦房、石板路、圆木屋、抱鼓石、宽阶沿等,都被建筑植入复原,更具有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走进古村就走进了过去,更走进了幸福。
古村老桥
古村的“龙抬头”
古村的雨
兴致勃勃来到丹棱顺龙乡幸福古村,并不为雨。想象是橘红树绿,秋景怡人。风发乎于情,止于礼;秋阳柔柔地洒下来,村庄浸润在暖暖的溶液里。却阴差阳错,遇上雨,避尤不及。先还觉得有点扫兴,可走着走着,逐渐发现这也许是一种幸运。多好的风景,五六十人,一色的白色透明伞,或漫步,或观赏,或用指尖轻触一下红橙上的雨滴。雨,不仅让人领略到了古村的别样风貌,还让人发现了幸福的另一种样式。
古村坐落在山凹处,下山的坡路较陡,怕雨天路滑,村里用“彩色生态透水水泥砼”和“透水沥青”将原来的石板路改造成防滑路。细碎的雨飘落在透水的路面,便没了踪迹。路两侧是葱葱郁郁的松树、柏树和不知名的乔木灌木杂草。这情景,更令人相信是行走在王维的诗意里——山行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感觉到雨的存在,是脸上偶尔的点点凉击。雨点击得很轻,不仔细感觉不到一点湿润。只有当你心中想到是雨时,那雨才真正的存在,就在古村飘落着。便有文友开玩笑说,这雨很低调啊。一个低调生动诠释了古村雨的风格。天外有天,雨外有雨,低调不仅是一种敬畏,还是一种修为。心里嘀咕,这古村的雨,难道也是受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响?
下达百多米的坡道,便进入山凹处的村庄。高昂的林木退去,矮小的桃李柑橘呈现眼前,一片靓丽。雨更大了。因为视觉开阔,天空反而显得更加敞亮。不是雨珠更大,更结实密集,其实雨丝很细,细得像似是而非的丝线;雨也不是落下来的,而是飘下来的。而且在飘的过程中,一改此前的低调沉静,随风起舞,伸肢扭腰,彰显出一种优雅的温情、轻柔和诗意。这雨总令人感到有点熟悉——是在屠格涅夫的《幽会》里,还是在莱蒙特的《农民》中,亦或是在肖军的《八月的乡村》?容易令人想起中国旧时淑女的样子:温婉贤淑,笑不露齿;或者想起红楼贾宝玉的“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我站到村头一块高地,本想一揽古村的全貌,所谓山外有山,不只是高山,也包括浅丘,如眼前的古村:丘山错落,挡住了视线,许多人家,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颜。所谓农家,不过是一个飞檐,一缕炊烟,一个院子,或者一顶绿盖。如果说点点丘山让村庄增加了一种固定的遮挡,那么, 濛濛细雨则让村庄平添了一层流动的遮蔽。两者交织,村庄就显得神秘莫测。雨中的村庄,很容易令人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
古村雨多。我想起苏轼的《喜雨亭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有雨才有喜。关于古村雨的来历,我曾经有过误会。这里离雨城雅安只一步之遥。女娲补天差一块石头,留下一个带着裂缝的、残缺不全的天,成为雨城天漏雨多的千年传说。同顶一片天,于是我猜想,这里的雨多,应该与邻近的雨城有关,是顺理成章的自然现象。但据古村的龚大爷讲,古村雨多,但过去一段时间山上的树木被砍光,搞以粮为纲,毁林造田,古村不仅水土流失严重,雨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常常出现干旱。后来,乡里组织修筑了幸福堰、学寨堰以及如毛细血管般的石砌灌渠,在古村的松鼠峡修了全县第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改善了生产灌溉条件,让农户用上了电灯。直到实施退耕还林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让古村重迎喜雨,旱涝从人。知时识心的雨,成为滋润这方林茂果丰的不竭源泉。政府还动员村民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知火、春枧、夏橙、脆红李等,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水果不断。
集腋成裘,集雨成流。狐狸腋下的小小皮毛,聚集成衣,可以保暖;而聚集成的雨,却需要出处,否则难免散漫成患。正因为如此在从半山腰沿着坡道往山凹处走时,我曾担心要是在洪涝季节,老天下大大的雨,这锅底似的村庄会不会水漫金山?难道这里也有另一对李冰父子,也有另一个疏流避患的故事?
有道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那年我自驾翻越唐古拉山,面对一方小小的池塘时,我对这个口口相传的民谚坚信不疑。这种心中的豁然与自信,不仅因为那口高入云端的池塘,主要还是雨,尽管当时天并没有下雨,而是下着雪,纷纷扬扬的雪,比雨更妖娆。
雨是天上的来客。再高的山,都高不过天;我没有想到的却是低:山有多低,水有多低。水往低处流。低的道理比高更简单,更好解释。不好解释的是,低处的水去了哪里?如果集雨成流,那山间的阻隔又该怎么解决?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水难啊!古村的赵登俸老人却告诉我,小的水流流到半山低洼处,就流不动了,囤积成塘,正好为村民挑水煮饭浇地所用,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性地称其挑水池塘,天天在这里挑起生活,挑起希望。
忽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帮拍电影的,说是要拍《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那个过分书面化的电影名字,村民们念起来有点别扭,特别是说到“爱情”二字时,还有点怪怪的不好意思。但村民们是高兴的,这里终究没有被城里人遗忘,他们天天屁颠屁颠跟在摄制组后面争当群众演员,当看到漂亮的存妮儿因为小豹子一句示爱的话,就偷偷跑到挑水池塘,蹲下用双手轻轻捧水,洗脸梳妆,露出羞涩幸福的微笑,他们沉积多年的心结这时打开了,他们也跟着笑。
水流成河。叫赵河或赵溪。幸福古村以前叫赵桥,其名字也取自这座桥。赵钱孙李,百家姓之首,赵,也许就是个代名词。别处是先有河,后有桥,这里是先有桥,后有河。据说,为了解决过河难的问题,很早前一位赵姓老汉,用附近山上的石头砌了一座拱背桥,取名赵桥,连接赵河两岸,让村庄通向外面的世界。
桥是古村人修的。雨,乃吉祥之物,在古老的农耕文明里,风调雨顺,就是对幸福的最美好向往。苏轼说,“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村何以例外?或许赵桥的传说就是古村人顺应喜雨,方便耕作来往,对幸福梦想的一种精神寄托。如今,公路早已修进了古村,幸福也改变了原来的样式,但赵桥仍伫立在赵河之上,迎接与陪伴一场场喜雨。
古村的屋
村落二三里,人烟十数家。
全依山作市,半在水之涯。
溪口横桥渡,街心断岭遮。
筒车杨柳岸,摇曳酒旗斜。
这首名为《高桥》的诗,出自清代丹棱县张场镇大田坎人李昶元手笔。诗的书写对象为幸福古村附近的“高桥”, 即是今丹棱县双桥镇的旧称,西距丹棱城约17公里。高桥也是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彭肇珠、彭遵泗的故居。此诗用来描述古村的风貌,也是十分贴切的。
古村与龙鹄村同处一脉山,共拥一片天。同一方水土,养同一方人。无须站到鹰嘴崖的山头,只要站在半山腰进村的公路口或者位置较高的赵家大院,俯首往下一看,古村的面貌就一览无余了:古村面河而立,台地西北高东南低,似半面锅壁,舒缓中错落有致;坡上有丘,丘旁有沟,房屋依势而建。锅壁的另一半被鹰嘴崖拦腰斩断,隔在了山的后面,留给人无数遐想。
树是古村的灵物,有了树古村就有了灵气。但树是自然之物,无论原生的松树、柏树、柳树和其他乔木灌木,还是人工种植的树,包括古老的银杏,年轻的桃树、李树、柑橘等,都不能代表古村,甚至不能代表村庄。能够代表古村的是院子和炊烟。
古村因院子而生,因炊烟而存。院子和炊烟,是古村的标配,就像烟雨江南的标配是楼房窄院,水墨徽州的标配是四水归堂的合院,彩云之南的标配是三坊一照壁一样。各式各样的院子,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寻常烟火生活。这里的一栋栋村舍就是古老和传统。
院子并不规则整齐,显出一种随性的自然洒脱。呈现出和谐的美,疏密宽窄都恰到其处,这是古村的质感。清晨,太阳还在鹰嘴崖的背后,炊烟就从院子里冒了出来,慢慢腾腾,徐徐袅袅,在院子上方转悠,令人想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直到有风召唤,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与等候的山岚会合。
住宅是讲究风水和阴阳平衡的。据说,一位精通文昌木运之术的易经大师,常云游四方,为人指点迷津。可到了古村,举目张望后一下语塞了。他滥记于心、念念有词的2016四绿在西北、2017四绿在正西、2018四绿在东北、2019四绿在正南,到这里一下失灵。他发现这里拥有恒久四绿,长盛的文昌木运,而不是只有哪年哪月。
《周易·系辞下》取象制器说,对院子风水的构建就有专门的论述,认为:“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于文与地之宜。” 这是华夏文明创造的生命哲学。乾卦中“天行健”的“ 行”,就是运动,是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和生命源泉。何况赵家远道而来,人生地疏,宁信其有;何况蜀地曾经遭遇那样的劫难,巴山蜀水凄凉地又弥漫着浓浓的阴杀之气。不得不心怀敬畏,处处小心谨慎。因此古村的院子是有讲究的。
“龙抬头,鹰飞翔”是一种大象。鹰嘴崖的耸立既是一种阴阳的平衡,又是一种震慑和护卫。鹰,以神勇著称,被誉为英勇之鸟。任何对鹰的残害,都被视为邪恶。比如前些年我在一次旅游途中看见的熬鹰。当我看见对鹰那种从肉体到心灵的彻底戕害,看见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在经一番徒劳挣扎后,终究因悲愤、饥渴、疲劳、绝望而无奈屈服,成为贪婪猎人逐兔叨雀的驯服工具,那种惨烈残忍让人心生恐惧。
而龙鹰之间的院子前有赵河环绕而过,玉带缠身,让大象更加灵动。山坡当阳,既可迎和风细雨,又可接融融阳光;脚下则踏着一大片肥沃的油沙沃土。至此,古村 “五行”的金、水、火、土都齐了。必然是种啥得啥,不种也是草茂果硕。似乎少了木。但这里满山遍野的葱郁,并不比其祖籍之地的孝感差。只是族人不放心,要安家生根,别的不好带,树好带。树不仅可补木壮木,还可以遮风挡雨,修房建屋,搭桥造船;树种在哪里,根就扎在哪儿。就这样长途迁徙,跋山涉水,除了简单的行囊,他们也带来了树。不是一棵,而是三棵,两棵银杏,一棵槐树。“赵、严、黄”三姓人,各执一棵,落户在哪里,树就栽种在哪里。于是,姓赵的把一棵银杏栽种到了古村,姓严的把另一棵银杏栽种到了附近的严沟,姓黄的把槐树栽种到了附近的黄湾。种下了树,就种下了心和梦想。
一长百年,树还是那树,景不再是那景了。当初的银杏长成了今天古村的夫妻树,银杏和槐树在严沟和黄湾也成为了一道风景。当然,改变的还有一个约定:为避免近亲繁衍,族上约定三姓不得开(通)婚。这约定坚守了近两百年,终于被爱情的力量冲破——也许是当初的近亲早已过了“五福”,变得不再近;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对相亲相爱的赵、严后生,设宴把双方族长请到古村的老银杏下,酒过三巡,向二老讨教一个问题:这随从先辈来的银杏,都结成了夫妻,按族规该如何处置?二老先是一怔,然后,若有所悟地打量着眼前的青年男女,稍停片刻,拈须自语,毛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缘吧。青年男女喜而生泣,高敬大酒,向二老行跪拜之礼,身旁高大的夫妻树作证。
银杏槐树是根,是魂,须精心呵护。院子周围的树当然不止银杏和槐树,包括松、柏、桉等,还有杨柳。现在还有经济林。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红桃白李,这里简直就是仙境;夏季,是夏橙和脆红李的天下,金秋则有桂花飘香,金橘压枝。室内的家私农具,也与木分不开: 木地板、木窗户、木床、木仓房、木家具,还有木风桶、木犁耙、木扁担、木水桶、木粪桶等。还有不少竹藤家具。家里摆放有花草,吃的则有木耳、薯仔、核桃、开心果、茶叶、春枧、脆红李、桃子、不知火、蜜柚、蔬菜等草木本食物。
走进古村院子,就走进了川西民居博物馆。有封闭式四合院,也有半合式偏房。选择封闭与半合,除了人口及造价,主要还是地势,有的山坡上,根本就摆放不下一栋四合院。现有的院子大都是上世纪60-80年代的民居建筑,结构与材料,则大同小异,一色土墙青瓦的川西院子。
土墙是夯筑的,有点像藏区的“打阿土”。笔者小时候在农村也经常见到夯筑土墙的情景:用两面结实的木板,固定成墙体模型,往土里掺入适量的石灰、头发和糯米粥,然后填入模具,一层一层地夯实。这样夯实的土墙,不仅能耐风雨浸蚀,还隔温防潮,冬暖夏凉。也有院子以当地石条垒基、石条作柱、石板铺院,墙体则用土砖镶砌。院内的水缸、洗衣板、茶几板凳等生活器具,也大都以当地石材为材料。
石屋、石路与树,浑然一体,形成古村的独特风景。如此独特的风水,从环境、居所、家什到食物,五行之要全齐了。古村人心里踏实安然,日子也过得活色生香,风生水起。
也许风水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只是尚未被我们完全破解;也许长久的心理暗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了它就多了一分从容笃信,让你在人生路上,做到“得时而进,失时而退”,趋吉避凶。总之,古村人的心态与种下的树一样,虽经历风雨无数,却一往无前地茁壮而长,门丁兴旺,延续近二十代,在这方耕耘,耕耘古村,耕耘严沟和黄湾,耕耘丹色的梦想。
屋不在豪,有人则灵。根据《赵家族簿》所记载,赵家正式的字辈,是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即“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赵桥的赵氏家族也制定下了本家族在古村自第十一代起的排行:
手明承秉悟,国文廷眳腾
隆宗登吉庆,富贵永良臣
文学开儒仕,联芳枝子怀
荣华春光彩,金玉得奇才
古村赵家,现在已占据了全村大半的族姓,这样代代相传,烟火不断。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自2000年起,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性的柑橘、脆红李、茶叶等经济作物。2014年又引进川旅集团,在这里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从千年盐铁古道走来的古村,焕发前所未有活力。古村建设上坚持“严格保护、尊重传统”的理念,注重中国传统庭院和川西民居院子元素的结合:青瓦房、石板路、圆木屋、抱鼓石、宽阶沿,传统的“龙门”“堂屋”“仓房”“灶房”等都被建筑植入,重新复原。在院子内还打捞恢复放置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犁、耙、风桶、石磨、蓑衣、斗笠、竹耙、箩筐、藤椅、瓢篼等生产生活用具,将这些古村落的传统特色建筑符号推广应用到赵家院、龚家园、熊家园及知青点等,古村更具有了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
走进古村的院子,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稍不留意,就钩沉起了童年的记忆。小时候种过的花,逗过的狗,喂过的牛,晒过的太阳,背过的背篓,都在眼前如约而至,与你用心对答,像是聊起陈年往事。如果你当过“知青”,不妨到古村的“知青点”看看,住上一宿,在院子里的瓜篷李下喝一杯茶,看看沉寂的农具,观观屋檐下挂起的一串串玉米和红海椒,听听深夜的狗叫。或者站在院子边缘,望望曾经挑水的池塘和池塘前曾经的大寨梯田,都会倍感亲切。目前,古村已发展旅游民宿4户,农家乐12家,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占到古村人口的一半,村民人均收入两万多元。走进古村,沐一缕阳光或一丝细雨,都很舒服。更重要的是,你会感到,幸福,不仅是梦想,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千年银杏夫妻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琳)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湿地池”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新模式,开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低、...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