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思忆简霞 王向华
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有个“远近闻名”的文化站。与其他文化站一样,这个文化站里6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藏书室、多功能舞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不同的是,这个筹建于2009年的文化站,是由政府投入20万元,全乡群众捐款、捐树、捐砂石,投工、投劳“众筹”而成。
村民们为何自筹资金办文化站?“众筹”文化站如何走远?3月5日,记者在复兴乡文化站体验了一次群众文化活动。
【镜头】大家的文化大家管
“车大姐,今天放些啥子歌呢?我帮你一起把音响抬出来。”“大家快排好队!马上音乐一来就可以跳舞了!”5日傍晚6点多,记者刚走到复兴乡文化站,就看到文化广场上已等候着20多个村民。
领队的村民简玉彬一边脱外套,一边对记者说,“我们每天晚饭后都要跳会儿广场舞,一直跳到天黑!喜欢跳舞的老乡里头,哪几个跳得好就轮流领舞,今天轮到我。”看简玉彬和记者聊得热络,一旁的车玉芬也参与了进来,“每晚上我都要来广场上打乒乓,就顺带帮大家放音乐,音响啥的都是我在管。”说罢,乐声渐起,热心的简玉彬不忘提醒大家:“跳完记得把垃圾捡干净哦,自己的文化广场,环境卫生也要靠自己维护!”
车玉芬告诉记者,文化站建起投入使用5年来,管理运行不少日常事宜都由村民志愿协理。
【缘起】“众筹”是为了办得更好
复兴乡政府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彭娟已义务兼职担任文化站管理员3年多,她告诉记者,前几年,很多村民喜欢上了刚刚开始流行的广场舞。乡政府有一笔20万元的文化资金可用于为村民们兴建文化站。“这笔钱确实让乡上为难,有钱为老百姓办文化站当然是好事,但20万元建成的文化站不一定功能齐全,没法满足村民需求”。彭娟说,“所以才想到了发动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据当年负责发动村民募捐的复兴乡山祠村支部副书记王长安回忆,倡议发出后,“没几天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参加了募捐,有的人捐钱,有的人捐砂石,有的人捐树木……”“为了纪念每位乡亲对文化站的支持,我们特意立了两块碑,把大家所捐钱物刻在上面。”在彭娟的指引下,记者看到立于藏书楼两侧的石碑上清晰地刻着:复兴乡兴鑫菌业有限公司总顾问宋元德2万元、复兴社区王强200元、郭卫学20元、群英村114立方砂石……更令记者感到吃惊的是,碑上还不时出现“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共2000元”的字样。彭娟告诉记者,“短短十来天,乡里就募集到村民捐款40万元,热心企业捐款50多万元。捐款里既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捐出的大手笔,也有村里小孩捐出的1块、2块零用钱。连一位常年在场镇上捡垃圾的老人都捐了10块钱。”
【困惑】后续管理是一大心病
2010年,复兴乡文化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下子就成了乡里的‘公共客厅\’。”王长安告诉记者,看到乡里文化站人气高涨,复兴乡所辖的9个村及1个社区中,大多陆续有了“众筹”的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站有了,但后续管理却成了村民们一大心病。“乡镇能用于基层文化设施维护的资金本来就有限,设备修缮、场馆维护、水电开支都需要钱。”彭娟告诉记者,文化站运行这些年来,村民们也试图通过拉企业赞助的形式兴办过一些文艺活动,“几次可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企业赞助了咱们,咱们又能给别人什么回报呢?”
当记者告诉彭娟,年初国家已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时,她一下有些激动道:“这样是不是意味着,在政策的鼓励下,企业赞助公共文化发展可有相应的奖励或税费减免?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有底气跟企业谈合作了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里)由林峰撰写、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高级记者刘耀辉生涯》近日问世。该书用12个章节介绍了刘耀辉的新闻人生。刘耀辉1934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多年新闻生涯中,他长期深入基层、拥有敏...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