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涛记者魏银燕
在风景秀丽的古尔沟内一个叫庄房的山谷里,317国道蜿蜒而过。这是一个偏僻的山谷,除了一辆辆疾驰的车辆,一整天也几乎看不着几个人。
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沙坝220kv变电站便坐落在这里。
走进变电站,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也让清幽的古尔沟景区一下生动起来。高耸的门型框架下,三个小伙子围着一张蓝色图纸,正在认真讨论着什么;一台开启着的设备柜里,一个小伙子弓着身子在里面,依照着手中对讲机那头传出的指令,正调整着设备柜的线路。变电站的尽头,另一群年轻人则正娴熟地调试着一台设备。
这,便是炎热的午后,阿坝州电力公司“继保”团队在沙坝220kV智能变电站进行改造工作的一幕。看到这些忙碌的年轻身影,阿坝州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甘文风欣慰地感叹:“经过一次次历练,这帮年轻人成长非常快,现在公司已经可以放心地让他们‘挑大梁\’了。”
历练———锻造成熟团队
见到袁磊时,他正在一间贴着“继保室”标识的房间里,拿着对讲机,和三四个小伙子、小姑娘一道专注地盯着电脑上的一串数据。
“这次智能变电站的改造,主要是将智能变电站的核心部件——智能终端和合并单元更换为更稳定的升级产品。”作为这次项目的现场负责人,28岁的袁磊告诉我,“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新设备的安装,进入了设备的调试阶段。”
实施智能改造工作主要是公司“继保”班的成员。智能变电站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广泛应用的。而智能站的改造,对于一线生产人员来说尚属“新事物”,它与“常规战”相比在结构、原理上都有较大差异,需要实施人员更新知识储备,尤其要具备较丰富的检测、调试经验……28岁的继保班班长黄永浩详细地向我们介绍道。
事实上,这支近十人的担纲智能改造主力团队,其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除了年龄稍大一点的魏强刚过30岁,其余大部分人都是二十六七岁,甚至还有几名“90”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大部分不过四五年。
这支年轻的团队面对的挑战却并不小,技术方面,除了需要迅速积累必备智能化改造实践经验以外,现场管理也考验着小伙子们的能力。智能站改造项目经常需要多专业、多部门、多家单位的人员协同工作,一旦协调不到位,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变电站大都处于偏僻地带,数十人的工作团队其吃、住、行,甚至医疗保障、安全应急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做扎实。
张韩洁真切地体验过经验不足带来的困扰。今年三月下旬,阿坝州智能变电站改造项目启动,首先进行改造的是小金220kV智能变电站,当时继保班很多人都外出参加培训了,留守公司的继保人员中经验相对丰富的他担任工作负责人。“我们付出了几倍的努力夯实筹备工作,临近开工时却都快累懵了。”张韩洁说,尽管后来也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但工作中也的确出现了一些“小遗漏”。
“如今,不论是设备安装、调试还是现场管理,都不再有任何难题。”正在智能设备柜中根据对讲机指令调试线路的的张韩洁神色沉稳,言语中充满自信。
如果说“小金站”智能改造是对团队的初次打磨,那么五月扎窝220kV智能变电站改造优质、高效的完成,则是公司“继保”团队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全面提升的一次体现。“到了如今的‘沙坝站\’改造,我们已经锻造出了一支成熟的队伍。”现场项目总负责人王涛颇为自豪。
平台+援藏干部——“多给青年人学习的机会”
阿坝州智能变电站改造的具体实施要求,是今年三月中旬王涛到四川省电力公司参加专项会议后带回来的。王涛是来自眉山市电力公司的一名援藏干部,目前担任阿坝州电力公司运检部副主任。“智能变电站改造升级是国家电网层面的一次统一部署,升级后的电网运行将更加稳定。另外这次智能改造对于阿坝州来说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更充分地满足全州电网迅速发展的相关技术要求,还能够确保藏区的水电资源更加稳定的外输。王涛介绍道,一些兄弟单位出于智能改造的专业性和紧迫性考虑,把项目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团队,但阿坝州电力公司却坚持自主实施。
“这是多么难得的实践机会!”在项目实施之初,阿坝州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尹德君谈到公司自主实施智能改造项目的考量时表示,“这次智能变电站改造,正是促进我们年轻一线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掌握高新技术的宝贵机会,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阿坝州电力公司成立才短短五年的时间,人员结构普遍很年轻,和兄弟单位相比,人员的经验、技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公司积极打造“学习型员工、学习型团队、学习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员工长效发展。“敢于让员工挑大梁、挑战困难”即是公司“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生动体现。尹德君认为,“虽然智能改造对于我们经验不足的年轻团队来说困难重重,但直面难题,并能够从中破解难题,我们的团队就成长了。”
信任员工、敢于让员工担纲要责的前提是对员工悉心地培养和指导,这次的智能改造项目,阿坝州电力公司邀请了四川省电科院的专家和经验丰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使一线人员能够遇到问题当即解决,能够在规范化实施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公司充分发挥援藏干部的作用和优势,调集援藏干部到一线参与和指导项目。“这次我们安排的援藏干部王涛同志在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尹德君由衷地敬佩。袁磊更是感激这样的锻炼:“这几十天,我们都在王哥(王涛)身边取到了不少‘真经\’。”
收获成长——企业发展的动力
晚上九时三十分,王涛正站在房间的窗前,与远在眉山的妻子和女儿通着电话。王涛的女儿刚刚一岁半,不久前学会了能够用清脆的声音喊一句:“乖乖想爸比!”这句简单的话对林涛而言如同天籁,每天下班后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是林涛整个一天中最温暖、最柔软的时刻。电话里,林涛更多的是与妻子慢慢地说着一些要紧或不要紧的话,长期奔波在生产一线,又被高原的烈日晒得黑黢黢的粗犷男子,这时间说话格外温柔,似乎只有在这样的交谈中,才能弥补一点对妻女的愧疚。
同样每天晚上要“煲电话粥”的,还有这次团队中唯一的女性陈晓玉。陈晓玉的女儿才一岁零两个月,但因为参加智能改造项目,几个月里她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平时只能通过手机视频通话才能看到女儿。女儿看到手机里的妈妈,便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陈晓玉又害怕视频伤到女儿的眼睛,所以不敢多聊。提到在“扎窝站”改造时女儿的一次重病,陈晓玉便眼圈泛红。当时,丈夫也不在家,只有婆婆带着女儿一老一小去看病,那几天陈晓玉真是寝食难安。从那以后,孩子生点小病,家里都不敢告知陈晓玉,怕她分心,然而这更增加了她对孩子的挂念。
在“继保”班实施智能改造项目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小金站”时,担任现场负责人的张韩洁因为工作无法抽身,只有把定好的与女友领结婚证的时间拖到几个月后;而早就商量好五月份结婚的陈行辉,直到结婚当天才风尘仆仆地从施工现场赶回办喜酒的酒店;也是在盘点“婚否”时,去年底结婚的袁磊才想起,原定过完年就休的婚假,至今还没有休……
在一个个荒凉的山沟里,在忙绿的工作间隙,这帮年轻人承受着对亲人的思念之苦,也在收获着成长。“他们成长得非常快!”四川省电科院林技术人员林波告诉记者,智能电站改造目前是一项新技术,而这帮年轻人在这项新技术的熟练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省同行的前列。
新闻推荐
体操健儿亮相盐都,喜获佳绩为市争光。2015年7月,四川省首届大学生·中学生体操锦标赛在自贡举行,青神中学11名运动员代表眉山市参加比赛,勇夺3金4银2铜;男子团体获四川省21个地市州120余个县高中组冠...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