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与智者神游,乃人生一大幸事。中华传统文明是我们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夏海先生在《品读国学经典》中,对36篇国学经典名著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阐释,以古鉴今,以史为镜,给人以无尽启示,细细品读,让人如饮甘醴,如沐春风。
眉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有着“千载诗书城”美誉。身为当代眉山人,更应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用书香浸润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孟子云,“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养成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引领全民阅读的文化风尚。要改变“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培养系统、深入、高质量的阅读习惯。尤其应当多读国学经典,注重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汲取智慧,领悟做人的道理,领会做事的方法,明白从政的准则,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阅读国学经典让我们领悟做人的道理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相比古人,今天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丰富,但我们在文化心理和精神价值上的培育依然任重道远。
做人要有德性。“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管仲在《牧民》中,将生产与伦理并重、生活与信仰并举,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这对我们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养成具有深刻启示。古人非常重视修身立德,《大学》中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当前,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还是依靠个人德性的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从古人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吸取营养,把道德养成作为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会有明显提升。
做人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中国古人奉诚信为圭臬。品读国学经典,就会发现,诚信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美德。商鞅“徙木立信”、曾子“杀猪教子”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诚信的人,不仅难以自立,更谈不上获得别人的信任、帮助和尊重。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成为一个诚实可靠、恪守信义的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自觉把诚信作为修身之本、处世之宝。
阅读国学经典让我们领会做事的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必须知行合一,把落脚点放在做事上。传统国学经典中饱含了古人对治国理政、躬耕实践的思考与总结,许多经验启示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做事要善谋善断。“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眉山先贤苏洵认为,为个人谋利益则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可见“谋”的站位至关重要。站位低,就会受到个人私利的羁绊束缚,影响甚至伤害群众利益;站位高,不受个人私利所限,反而能够做到思维清醒、心无旁骛。同时,在善谋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善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失一个机遇,将落后一个时代,在机遇面前,必须当机立断。“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善谋善断,必须通盘谋划,全方位考虑;面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只要符合全局发展、只要符合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主动出击、迎难而上,绝不能坐失良机,白白浪费掉发展机遇。
做事要有始有终。“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跟《诗经·大雅》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意是很多事情有好的开头,但有好结尾的却很少。在工作开始阶段,人们精力集中,都想努力做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往往因为主观上的松懈、畏难等原因,造成“虎头蛇尾”的结局。这样类似的表述在《礼记》、《左传》和《庄子》等典籍中还有很多,说明古人早就关注到这一问题。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事情定了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工作部署了就要层层推进,一竿子插到底;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打折,不走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始有终,才不会出现“半拉子工程”、“烂摊子工程”,才不会造成“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阅读国学经典让我们明白从政的准则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为官避事平生耻”,今天的领导干部,拥有比过去更健全的管理体制,更开明的从政环境,更应该“为官有为”,造福一方,对得起手中的权力和责任,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
从政当以廉为首。品读《牧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管仲提出礼义廉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官员“盖不廉则无所不取”,就会贪赃枉法,腐败滋生,败坏整个社会风气。苏东坡一生节俭、清廉为官,他在《六事廉为本赋》中特别强调“以廉而为首”、“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凡是半途而废、不能善终的官员,无一不是因为贪腐而前功尽弃。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更加需要我们的干部保持“政治定力”,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只有常想着党的宗旨和人民的需要,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才能正确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真正把握好自己。
从政当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耳熟能详的古文经典,升华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强烈的民本思想。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告诉齐宣王,“保民而王,莫能御之”,只要本着保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念,去统一和治理天下,就没有人可以阻挡。这实质上已经回答了我们国家权力的本源问题,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政权的最终来源是人民群众,也是为人民而服务。今年眉山三届六次党代会期间,东坡区普田社区60岁的龚长清老人创作《共创眉山梦》、《东坡荣光》组诗,为眉山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民生改善“点赞”,这对我们既是鼓舞,更是鞭策。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把造福于民作为从政的最高追求。
(作者系眉山市委书记)□李静
新闻推荐
民间文艺、摄影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打动人心——□本报记者吴晓铃为期20天的“看四川”——民间文艺、摄影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将于10月8日在四川美术馆闭幕。记者10月7日从省文联获悉,截至7日闭馆,...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