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不少国外游客慕名来到五通桥的中国根书艺术馆,体验根书制作过程,据不完全统计,该馆共接待游客近万人。
五通桥根书多选材杜鹃根,因为其盘根错节,极能表现书法的“节笔””、“摇笔”、“重铸”、“顿挫”等情趣。“根书创作遵循‘三分想象,七分自然\’的原则。讲究的是顺势而为、浑然天成,它需要‘因才施艺\’,材料适合做什么才能做什么。”作为根书创始人的杨玉冰一边勤练书画,一边反复实践。根据主题选材、造型,再对它打磨、着色、打蜡,最后将其装裱、上框、题款盖印。
上世纪80年代初,杨玉冰尝试用杜鹃根做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梅花鹿,并在1985年乐山市园林局举办的花卉盆景展上,夺得一、二等奖。不久,又在峨眉山报国寺,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尽管只卖了38元。此后,他开办了工艺美术社,但由于根艺缺乏销路,负债近万元。最后杨玉冰跑到犍为的深山老林,制作一些牛、鸟等根艺,到成都低廉批发给商贩,才偿还了债务。
一次,新加坡游客500美元买走了他创作的《春耕图》,使他意识到题材的重要性,他开始瞄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题材大胆创新,作品从乐山走向全国。2010年,杨玉冰在中国-乌克兰经贸合作论坛上展示根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其作品《福》字根书也被原马来西亚总理、国会上议院主席丹斯里·曾永森和世界华人联合总会收藏。2014年,杨玉冰根书艺术还在全球巡展。
周杰 本报记者 陈君 文/图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10月25日电(记者陈健)过去,一队队四川农民工如大雁般向外迁徙谋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浪潮,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已在福建打拼20多年的四川农民工邓步华,如今选择返...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