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彭山新闻 > 正文

蜀王金宝 重见天日日

来源:四川日报 2018-04-21 06:33   https://www.yybnet.net/

蜀王金宝。温选鹏摄

金碗。温选鹏摄

银锭。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蜀王金宝。温选鹏摄

钱币。新华社发

江口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在现场展示。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本报记者衡昌辉摄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出12000余件文物

刚刚获得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二期发掘再度传出捷报。4月20日,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在眉山公开发布二期发掘成果:在近3个月内,出水文物多达12000余件,其中作为明藩王信物的金宝为全国首次发现。此次考古另一重要价值还在于首次发现了三眼火铳等兵器以及大量船钉,以实物确认了遗址作为战场遗址的性质。□本报记者吴晓铃袁丽霞

“蜀”字金宝

王府唯一 极其珍贵

金灿灿的蜀王金宝、数十枚张献忠“西王赏功”金银币、大量铭刻四川地名的银锭以及各种首饰……20日上午,二期考古发掘的部分文物首次向媒体开放。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说,二期的考古工作于2017年12月26日启动,今年4月20日结束。今年的工作重心已转为了解遗址范围和文物分布规律,以及确定遗址性质和寻找沉船相关的线索。为此,考古人员在正式发掘以前还专门做了陆地调查:在遗址周边3个乡镇的7个自然村,调查了100个村民,其中包括6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了解当地沉银传说及近年发现文物的情况,并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水面探测工作。最终,初步将遗址划分成大码头、望江台、巫店子和大石包四个区域。正式的发掘区域,则选择在了望江台和巫店子两个文物富集区域的岷江河道内。这里大致位于去年发掘点的两侧,并向南延伸了300米。

围堰排水后的发掘现场,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刘志岩说,今年的围堰有1公里长、130米宽,发掘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12000余件文物,便埋藏在这片江底。

这次的最大发现就是一枚明藩王金宝。记者看到,这枚金宝乌龟造型的钮已经断离,虽然已经残损,并且色泽暗沉,但仍可清楚辨识出底部篆书的“蜀”字。刘志岩说,根据明史记载,册封亲王时往往会用到金册或金宝。每个王府拥有的金宝只有唯一 一枚,在分封时就代代传袭。因其数量稀少,也就特别珍贵。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以及金宝上的“蜀”字,考古人员断定,这枚金宝就是张献忠洗劫蜀王府后得到的财富之一。

据史料记载,一枚完整的金宝边长10.4厘米,重量可达数斤。遗憾的是,这枚蜀王金宝明显可以看到划割痕迹,并且已经残损。刘志岩说,这种划割,可能是张献忠军队将其作为明朝蜀王的权力象征而进行的一种破坏。目前文物正在修复之中。

三眼火铳

佐证战场遗址性质

在2017年上半年的发掘中,专家一致认为该遗址极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张献忠船队被明朝参将杨展伏击之地。也正因在此兵败,才导致战船下沉,大量财物沉入江底,从此留下张献忠“千船沉银”的传说。但一期发掘中,除了发现铁刀、铁矛、铁箭镞等各种兵器外,并未发现船体遗存。今年的出水文物,则为江口作为明末战场遗址,提供了更充分的新证据。

刘志岩说,今年出水文物中除了铁刀、铁剑等,还发现了造型独特的铁蒺藜、带有三棱倒钩的破甲等冷兵器,撑船用的铁篙也大量出水。当年,张献忠和杨展的军队开战,被击沉的战船没入江底,木质的船体因漂流或其他原因尚未找到,但密度更大的船钉却埋入了沙中,也成为最新的“沉船”证据和找到沉船的线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还首次发现了一件三眼火铳。尽管泡于江水中数百年已经锈迹斑斑,当年却是威力巨大的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杀敌人,也可近战砸击。尤其铳管为一个整体、装有三个铳膛的火铳,点火后三管连射,更具杀伤力。这件火铳的出水,也为确认此处古战场遗址提供了更多证据,并且印证了文献记载中战争曾采用了火器进攻。省考古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李飞透露,该遗址去年还名为“江口沉银遗址”,但随着不断展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刚刚公布的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将遗址名改为了“明末战场遗址”,以更权威的方式确定了遗址性质。至于当年大战中的沉船位置,刘志岩表示,二期发掘范围内的两个文物分布密集区,可能就代表了沉船地点。

大型银锭

勾勒张献忠活动及势力范围

此次出水文物中,和张献忠大西政权有关的文物仍然大量出现。其中包括了数十枚“西王赏功”金、银币,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册,也有重达50两的大型银锭等文物。其中,大型银锭上大量出现四川地名,为研究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范围以及实际控制范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

记者看到,这些银锭虽然沉入江底后已变得乌黑,边缘部分也有损坏,但银锭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新津、双流、温江、灌县、德阳、绵竹等10多个地名均“银”上有名。刘志岩说,去年出水的银锭中,曾有“长沙府”等各地官府字样,这些线路与张献忠军队的行进路线记载相符。而张献忠进军四川以后,这些刻有川内地名的银锭,便是最直接的证据。

据介绍,此次发掘还出水了金、银碗以及发簪、戒指、耳环等金银首饰,相比去年出水的也独具特色。未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对出水文物进行保护检测和修复,并策划出水文物展以及加快博物馆建设,让文物尽快与公众见面。

焦点揭秘

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丰硕,但文物出水数量的减少、没能发现战船船体遗存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公众。对此,考古方进行了解答。

为何出水文物锐减?

相较2017年度首期发掘的3万余件出水文物数量,今年的文物从数量上而言下降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发掘文物数量还将递减呢?对此,考古现场负责人刘志岩直言: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尽可能探索遗址范围和文物遗迹的分布规律,找文物本就不是重点。并且发掘面积减少一半,因此文物数量减少也很正常。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则表示,去年公布了文物分布区面积为100万平方米,然后在一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文物,“当时我们就说极可能找到文物核心区,但这片遗址范围内也可能存在多个核心区。这种推测,到现在都尚未确定,需要继续展开考古调查以及科技考古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出现再一次大量文物的集中出水并非没有可能。

为何千船开战找不到船体遗存?证明江口为明末战场遗址的又一证据,便是被击沉的战船船体,但两期的发掘中,均无船体遗存发现,这又是为何?这同样与遗址分布面积过大,而考古发掘面积目前只有其百分之三有关。省考古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李飞透露,本年度的考古发掘确认了遗址的性质,在遗址范围和文物分布规律的寻找方面有所突破。但限于遗址的特殊埋藏环境和现有技术等主客观条件,还需继续工作。如今大量船钉的出现,已为沉船提供了铁证,寻找到沉船的遗存,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本报记者吴晓铃袁丽霞)

公众考古让江口文物“活”起来

在2017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积极开展的公众考古,成为获评“十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二期考古发掘中,同样以招募志愿者以及开放考古现场的方式,在公众中推广考古。

据介绍,在一期发掘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同时启动了志愿者招募。征集令一下,600多人报名,最终精挑细选了十几名。今年收到700多个申请,录用了9名志愿者和实习生,其中还包括了伦敦艺术大学艺术史专业的学生。经过岗前培训,他们在现场和考古人员几乎展开了一样的工作:考古发掘、整理出水文物资料以及进行相关的文物保护。切身参与到考古工作中,让志愿者对神秘的考古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今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遗址面向公众开放,100名志愿者慕名现场参观,与考古亲密接触。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省考古院为此展开了大量工作:考古现场负责人刘志岩的微博拥有300多万粉丝,向公众推广考古是他微博最重要的内容。在遗址一期发掘以后,考古相关负责人相继走进央视揭秘沉银,在四川省图书馆等地举行公众讲座。刘志岩和省考古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李飞还分别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展举行巡回演讲,并走进彭山为学生和公众举行成果普及,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为此,在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的新闻发布会上,评委直截了当回应公众考古为江口项目入选“加了分”。

(本报记者吴晓铃袁丽霞)

高科技绘10万平方米“3D藏宝图”

“江口沉银” 古河道现身

□本报记者袁丽霞吴晓铃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已经尘封370多年,此次发掘的12000多件文物,每件的几何尺寸不大,文物又埋藏于水下的卵石层中,分布零散。如何发掘,才能在短时间内让它们重见天日?

4月20日,记者了解到,丰富的发掘成果背后,是高科技的力量。此次发掘过程中,电子科技大学配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以及在仪器研发、数据处理、地质解译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优势,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用“电子信息+考古”为项目提供了高科技支撑,破解复杂水域环境地下科技考古难题。

探测团队 对考古区域扫描成像

通报会上播放的一段视频动画让大家直呼开眼界。这是探测团队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利用多种探测手段对10万平方米考古区域的扫描成像。也就是说,探测团队绘制出了一幅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

“3D藏宝图”并非一张实际的地图,按照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胡光岷的话说,是在水域环境下为地下做的“CT图”。

胡光岷坦言,复杂水域环境下,小尺度零散分布金属文物的地下探测必须创新研究思路、改进探测方法技术,才能获得有效探测成果。

但给地下做CT能做到全覆盖吗?胡光岷表示,大地CT是相对模糊的图像,分辨率并不高。“但在深水区,湍急的河流、砂石、基岩共同作用下,文物富集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对在复杂水域环境下,小尺寸贵重金属文物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也对可能的富集区进行了探测,分别进行了分布区域探测、文物富集有利区段预测、河床基岩结构测绘。”

胡光岷介绍,在“藏宝图”绘制中,还实现了两大技术创新,一是设计水密天线系统,研制两栖探地雷达;二是实现大规模漂缆式电阻率探测。

最终,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与综合解译平台,综合采用多源数据联合成像、数据融合、大数据处理分布、可视分析等手段,甚至包括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与建模工作,10万平方米的“藏宝图”得以完整呈现。

定位准确 新技术有推广价值

这份“藏宝图”准不准确?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表示,该图不仅准确定位了“江口沉银”古河道的位置,还为“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划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有的放矢进行发掘,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刘志岩说。

此外,通过“藏宝图”的展示,也确定了遗址区北侧边界。电阻率反演断面显示,区内西北岸卵石层大面积缺失,且在该区获得的磁测结果变化平缓,未见明显异常。“这就是遗址边界。”胡光岷说。

他表示,此次发掘中采取的科学技术为考古挖掘目标区的确定提供了技术依据,文物挖掘工作也证实了研究和探测的正确性。而本次科技考古研发的两栖探测方法、装备和融合处理与解译平台,既是复杂水域环境水下探测的首次大规模使用,也是本次探测成功的有效保障。

“本次考古中的综合探测方案,避免了单一技术手段在信息层面缺乏印证的缺陷。这些新思路和新技术手段,在未来的江河、湖泊、浅海滩涂等类似应用环境下具有推广价值。”胡光岷说。

新闻推荐

彭山产业新城:以营商环境为生命线助推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万晓红

城市核心区初具形象。开工建设中的苏州珂玛、中环睿恒。陶氏化学公司。已完成主体结构的产业新城服务中心。“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芳菲四月,彭山产业新城(成眉新能源新材料园区)陶氏化学、绿意...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蜀王金宝 重见天日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