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志愿者和实习生正在为媒体和嘉宾介绍出水文物分布情况。
李飞正在对本次考古发掘公众参与情况作介绍。
嘉宾了解科技考古。
公众现场参观。
“我们知道,4月10日,江口沉银遗址(现更名四川彭山明末战场遗址)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您觉得我江口沉银遗址能获评的原因是什么呢?”4月20日,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2017-2018年度水下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就新华社记者的提问,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你们(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当天,省考古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李飞拿出了一份数据,印证了“江口沉银”的热度。根据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研究生胡宇煊所作的统计,2017年,江口沉银遗址微信宣传条数364条,微博宣传条数则超过1000条,宣传数量位居2107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的确,作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彭山明末战场遗址在考古发掘的同时一直致力科学考古普及。两次考古发掘不仅向社会公开招募实习生和志愿者,第二次发掘还在“国际古迹遗址日”向公众开放,让百名受邀嘉宾过了“考古瘾”。
志愿者参与 让文物“活起来”
2017年12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信息,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成功入选的申请者将在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进驻工地,开启自己的考古之旅。
这是彭山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第二次招募志愿者和实习生,此次招募收到志愿者申请606封,实习生申请136封,最终有9名志愿者和16名实习生幸运参与其中。
招募的志愿者和实习生在现场和考古人员几乎展开了一样的工作:考古发掘、整理出水文物资料以及进行相关的文物保护。切身参与到考古工作中,让志愿者对神秘的考古有了更真实的体验。
“有人觉得考古就是‘正当的盗墓\’,其实不然,考古的目的在于保护与发现信息,盗墓的目的在于经济价值……”一位参与彭山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实习生在自己的实习日记里写到。
李飞告诉记者,除了在发掘期进行考古知识普及和宣传,考古相关负责人还相继走进央视揭秘沉银,在四川省图书馆、国内高等学府等举行公众讲座,考古工作者还走进彭山为学生和公众举行成果普及,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
考古走进公众 “黑科技”令人惊叹
4月18日,彭山明末战场遗址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前期自愿报名经过筛选幸运入围的100名省内嘉宾和眉山市民携手来到彭山江口。
活动分为两场,省内嘉宾和眉山市民分上下午两个时段进入发掘现场并参观文物。部分嘉宾还有幸乘坐直升飞机俯瞰江口,从空中一览考古全景。
“以前见的考古现场都是一个个长方形土坑,面积也不大,今年看到了这么广阔的发掘现场,太震撼了。”参观嘉宾刘佳航说。当一万平米的发掘现场呈现在嘉宾面前,岷江底部沟壑纵横的基岩成片裸露,各种考古“黑科技”锁定不放过每一件出水文物,现场嘉宾感到震撼,并对考古技术感到好奇。
据了解,本次发掘工作仍然采用了国内最顶尖的技术。发掘前期,当地通过无人机磁法、高精度电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探索遗址核心区与遗址范围,综合运用人工发掘和机械发掘,采用探方法、探沟法、震动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古发掘。使用RTK精确定位每一件出水文物的三维坐标,使用无人机对考古发掘区进行航空拍摄测量,运用三维扫描仪构建遗址的三维模型,最大限度复原遗址原貌,保证考古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古良驹)昨(28)日,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观光旅馆公会理事长、乡林集团董事长赖正镒,台湾商业总会副理事长、人寿保险公会理事长台湾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许舒博率台湾商业总会一行莅...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