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允浩
今年57岁的蒋在德从事社区基层服务已有30年,现任彭山区青龙镇龙都社区党支部书记。1989年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基层工作,始终以“老黄牛”的姿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承诺,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打造和谐社区,使龙都社区成为市、区一流社区。
其实,2008年以前,龙都社区并没有现在这样富足。面对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4万元所带来的“事难办、民埋怨”现状,蒋在德并没有退缩,而是公开向党员群众承诺:“如果集体经济两年内不大幅增加,就带头辞职!”
说到就要做到,为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蒋在德与社区干部一起商量讨论,打响了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攻坚战。“如何盘活现有资产?怎样解决投资扩建客运站资金不足的问题?怎样增加阵地服务功能……”一连串的问题和困难摆在蒋在德面前。
虽然困难重重,但在蒋在德的带领下,支部一班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千方百计解决各种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龙都社区总资产已达1100多万元,年集体经济纯收入近30万,是当年的10倍,为提升党组织服务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个唾沫,一颗钉子,我说了每年给大家承诺办十件实事,就一定要做到。”近三年来,他带领社区干部入户大走访,每半月研究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住房、道路等突出问题40余个;建设便民大厅集中办公,推行两委干部“上班制”、民事代办制、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制等10项服务制度,公开办事项目、流程和收费标准,群众都说:“现在办事好快哦!”
集体经济壮大了怎么办?蒋在德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功臣,也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在他心里,一直装着社区居民。“集体经济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干部不应有私心,心中要始终装着群众。”这是蒋在德说的话,也是他为人处事的写照。
龙都社区集体经济壮大后,经集体研究,蒋在德每年将拿出三分之一的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补贴居民小组长的社保,为社区居民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20元/人,帮助和扶助社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
蒋在德对待社区的群众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心联系群众、帮助群众。他作为支部书记一直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心里只装着社区群众,群众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
一位经常到社区办事的居民说:“老蒋哪像个支书,就是我们随叫随到的服务人员。”虽然社区办公楼已很宽敞,但他位于社区附近的家仍然是8小时外的“便民服务中心”。休息时间,老百姓上门找蒋在德办事已成了家常便饭,半夜两、三点都会有群众来找他。老伴有时会嘟囔两句:“这大半夜的,你不能让他明天再来啊。”可蒋在德却严肃地说:“那怎么行,半夜来敲门铁定是有急事,而且,百姓之事无小事。”随即便披着外套,出门帮来访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随着青龙镇被纳入天府新区整体规划,区位优势逐渐凸显,许多企业纷至沓来入驻青龙,经济发展了,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员增加,一些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商家和居民的安全指数在下降。
“龙都社区就是一个家,我要让大家幸福安宁!”2012年1月,蒋在德组织成立了社区夜间巡逻队。巡逻队由社区两委成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每天巡逻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社区的民风也逐渐变得安定而淳朴,龙都新苑二期的居民黄冬秀说:“有了巡逻队真好,现在我不关窗户睡觉,也不担心小偷了。”
任职期间,蒋在德直面矛盾,碰真较硬,共计化解矛盾纠纷60余起,实现了矛盾不出社区;扶持的“龙都社区业余艺术团”,每年免费为群众演出20余场,并作为唯一一个社区艺术团队走上了彭山春晚;成立“春雨中介”服务所,每年培训2000余人次,推荐就业岗位100余人次,让群众有工作、有饭吃。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陈健“府河水位达到超警戒水位!”7月3日凌晨,位于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彭山区,监测人员报告的数据牵动...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