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眉山 今日彭山 今日仁寿 今日丹棱 今日青神 今日洪雅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今日彭山 > 正文

“石门十三品”背后的四川人

来源:成都日报 2020-12-28 02:10   https://www.yybnet.net/

石门十三品拓片

唐林/文 图片由作者提供

石门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的重要部分。东汉年间开凿以来,历代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宝库。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只得将淹没库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切割后迁至汉中博物馆,这就是“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中,《大开通》《石门颂》《左扶丞李君表记》《杨淮·杨弼表纪》四品都与巴蜀密切相关。

川人修建世界第一隧道

石门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贯通南北,横跨秦岭天险。这是谁修建的呢?在“石门十三品”第一品《大开通》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大开通》,又名《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鄐君开道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刻于66年,是最早的汉隶摩崖石刻,是中国东汉早期碑刻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这150字隶书中具体记载了修治褒斜道的事迹:63年,汉中太守鄐君(河北钜鹿人)奉诏遣益州所辖之广汉、蜀、巴三郡刑徒(指服刑期的犯人)2690人通蜀道之褒斜道,历时三年,自63年至66年4月完成,全部工程均由广汉郡、蜀郡、巴郡派去的刑徒完成,是汉代对褒斜道的最大一次整修工程。在没有重型机械的年代,他们灵活运用了“火烧水激”之法,有效提高了开凿的工作进度,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工程的艰巨性。

那么东汉时的广汉郡、蜀郡、巴郡是指现在的哪些地区呢?广汉郡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青川、平武以南,绵竹以东,中江县以北,遂宁、剑阁及陕西宁强以西地区;蜀郡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四川松潘以南,邛崃山以东,邛崃市以北,成都市及茂汶以西地区;巴郡辖境相当于1997年重庆与四川分治前的原四川东部地区。三郡地域可谓广大辽阔。

当时把广汉郡、蜀郡、巴郡的刑徒派到汉中去修路,主要原因是易于调配。汉时的益州,州治分别为绵竹、雒城、成都,管辖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牂牁、越巂、益州、永昌九郡。相较益州所辖的其他郡,如越巂郡远在西昌、牂牁郡远在贵州东南部,广汉郡、蜀郡、巴郡三郡距离汉中郡非常近,路途更短,花费更少。

在东汉,调配刑徒修建某些巨大工程是很普遍的事情。这与人口有很大的关系。据统计,东汉广汉郡、蜀郡、巴郡合起来人口总计才3035963人,其中蜀郡1350476人,巴郡1086049人,广汉郡599438人,其人口总和约只有今天四川仁寿人口的不到两倍。地广人稀,劳动力并不丰足,因此调配牢房中的刑徒来从事开通褒斜道这一重大工程,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古代秦岭交通有4条主要道路,即子午道、褒斜道、故道、阴平道。在这4条道路中,褒斜道是首都咸阳或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在交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上讲,广汉郡、蜀郡、巴郡的囚犯是首次开通陕西与四川道路的不二功臣。

重开石门 两个彭山人留名

“石门十三品”第三品《石门颂》又名《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660余字,隶书,148年刻,为汉代摩崖字数最多者,它与略阳《郁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汉三颂”。《石门颂》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此刻石汉隶被誉为“汉人极作”,我们熟悉的工具书《辞海》封面的隶书“辞海”二字,就选自于《石门颂》。

《石门颂》的由来是因为两位四川人:东汉时期,中原与四川的重要交通路线褒斜道陡险崎岖、时断时通。61年,汉明帝下诏修褒斜道,凿通北褒谷中的石门。汉安帝时羌人起义,桥梁断绝。褒斜道通塞关乎东汉政权的安危,而凿通石门又是开通褒斜道的关键,因此汉顺帝时,身为司隶校尉的犍为郡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杨涣(字孟文),奏请重开石门。148年仲冬上旬,杨涣的老乡、时任汉中太守王升,巡视褒斜道,为纪念杨涣重开石门的功劳,遂撰写了《石门颂》,并令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这就是天下闻名的《石门颂》的来历。

东汉的犍为郡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双河乡。也就是说,《石门颂》中的前后两任汉中太守杨涣、王升,均为今四川彭山县人。

石门官员背后的彭山家族

石门开通后,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据统计,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仅石门内壁就有34种。上自汉魏,下至明清,俨然一座石刻宝库。杨涣、王升两个四川彭山人因《石门颂》名载千古。其实从“石门十三品”中,我们发现在栈道的维修过程中,不少官员也都来自彭山。

“石门十三品”第四品《李君表记》又名《右扶风丞李君表记》,155年刻,因石质剥落,笔画残泐,几不能识,近拓50字,隶书。此刻石书法行字参差错落,有自然不拘之意趣。《李君表记》记述右扶风丞(官职名)、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李君,于此年修阁道(栈道),民受其惠,即“贾(商)民欢喜,行人蒙福”。此后李君历官巴益汉中,又迁宜都尉,人感其德,乃为之记。

“石门十三品”第五品《杨淮·杨弼表纪》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相表记》,隶书,173字,173年刻。书风雄古奇逸,参差朴拙,与《石门颂》相类,浑厚稍逊,但更为宽博消散。《杨淮·杨弼表纪》记述犍为郡人卞玉,外游归家,途经石门,有感于家乡人杨涣修复栈道之功,遂于《石门颂》左侧刻石,述说杨涣后裔杨淮、杨弼的政绩。卞玉称两人均是修治褒斜道杨涣的孙子,与祖父同德。

其实,陕西汉中的“石门十三品”与巴蜀有如此紧密关系一点也不奇怪。从文化上讲,陕西汉中是巴蜀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古蜀文化是由一个中心(三星堆文化,包括成都十二桥)和四个板块(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岷江上游)构成。那么当时为什么有这么多彭山人在汉中为官呢?1991年版《彭山县志》为彭山有史以来人物设传,东汉时期5人,名列榜首的是杨涣。汉代没有科举制度,官员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征辟制”,即常讲的“举孝廉”,士人没有靠山很难被举荐为官。在这种制度中,世家门阀就优势显著了。从《石门颂》和《杨淮·杨弼表纪》,我们可以看出,奏请重开石门的杨涣是掌察举百官并负责监察京师附近各郡的监察官,他的孙子杨淮官至尚书侍郎、司隶校尉、将作大匠、河南尹等,杨弼为官历任冀州刺史、太医令、下邳相等。从王升到卞玉,当时这些彭山人为官,也许与显赫的彭山杨氏家族有关。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古刹象耳寺

□杜先福去彭山象耳寺是临时起意,所以说去就去。到因象耳寺而得名的象耳村,已近中午12点。村公所近旁一家姓宋...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石门十三品”背后的四川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