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正街67号,彭家大院
彭家大院是青神县内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民国时期代表性居民建筑,它融合了清末和民国时期岷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原为汉阳大地主彭松高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成为汉阳镇供销社的办公场所和仓库用房。四合院、小天井,封火墙,因时间久远而日渐陈旧,但基本保持了原貌。鲁道方、程书明夫妇现在是这个上千平米??川西风格的老式民居
相互毗邻的四合院,高高的封火墙,雕花镂边的吊脚楼,雕刻着神弓、奇兽的古檐等等,都保留着传统建筑的原汁原味。汉阳场镇街口,一座白墙黑瓦的老式民居虽已破败,但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朴素而安静。墙用井字型木柱作为主架构,下半部是木板,上下两根横木;上半部是用竹篾条编织的篱笆扎成,上糊谷草黄泥混合而成墙面。▲村落历史见证——汉阳蚕种站旧址
从汉代到清代,青神县丝绸与顺庆(南充)、成都、嘉定(乐山)一起蜚声中外,汉阳丝市曾与成都簇桥丝市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1938年,宋美龄领导的国民党新运总会妇女联合会成了乐山蚕桑试验区、青神县汉阳蚕桑指导站,开始在汉阳等地推广栽植良桑苗圃400亩。▲汉阳最高的吊脚楼依然矗立
吊脚楼共三台层,沿着码头石阶依次往上。汛期,岷江河水经常漫过河坝,最高时会淹到吊脚楼的第二台层,经年累月,一二台层逐渐坍塌损毁,只保留下靠近盐关老街的第三台层。
本报记者 邱文清 向哲 文/图
岷江,以一个斜斜的“U”形,将汉阳镇三面环抱,探入怀抱。岷江流经汉阳,形成了上千亩的平坝河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成为农桑的理想之地。
汉阳历史久远,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传说远在汉代,一户姓阳的人家从外地迁徙到此,见岷江河泥长年淤积于此而形成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质,是落脚安居的理想之地,于是便落户坝上,专事农桑,养蚕缫丝。后来相继有许多沿水路迁徙的移民也落脚于此,生息繁衍,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村落。这座小镇也因此得名汉阳坝。
汉阳原是一个小村落,古时因航运和商业而聚集人气,逐渐形成具浓郁乡土气息的小集镇。汉阳南倚龙泉山脉,北傍岷江,与乐山市上下游相望,是蜀中经由水路通往乐山、重庆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依托其岷江水道和地连三县九乡的地域优势,便成为上至省府成都,下至嘉定(乐山)货物中转集散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经济活跃的商业重镇、水路驿站。过去,每逢场(赶集)天,河坝中桅帆林立,数百只货船停靠于此,商贩及过往游客塞街断巷,生意兴隆,成为热闹繁华,远近闻名的水码头,素有“穷青神,富汉阳”之说。
繁华退潮,岁月沧桑。至上世纪70年代始,由于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汉阳水运开始萎缩没落,曾经作为蜀中水路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的汉阳往昔的商贾云集、热闹繁华虽然早已风光不在,但还是让汉阳坝保留了一份昔日重镇的矜持:汉阳镇米市街、棉花街、盐关街、翻身街、半边街、下正街、横正街、后正街等八条街道,形成了古镇“井字”格局,至今大多保持完整的古朴风貌。
你仍然可以从那些青砖打底的木墙、饱经风霜的木门板、石板砌就的街道、高大的封火墙、码头边的吊脚楼、四合而成的院落、雕刻着神兽神鸟的挑檐和只容一人通行的窄小巷子……去遐想他们承载的厚重历史和蕴蓄的文化积淀。
2016年12月22日,住建部等7部局联合公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全国1598个村落入选,眉山市有3个村落入选了。它们分别是眉山市洪雅县高庙镇花源村、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眉山市青神县汉阳镇汉阳场社区。同样是在2016年,眉山市出台了《眉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利用的指导意见》,在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大力支持,切实推动眉山市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承载着多少历史记忆的汉阳坝,将保持它固有的形貌与神韵,走进新时代。
新闻推荐
青神:群众走进企业 评议治污成效 宋美志 本报记者 李勇军 文/图
帅云洪向群众代表介绍企业治污情况。8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在四川省西龙生物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进行。由青神县西龙镇党委政府牵头,邀请该镇村党代表、村民代表等20余人现场参观企业治污...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