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帅在工程建设现场。
专注的眼神、腼腆的笑容,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正是青神县一机械租赁中心创办人邓帅。2014年毕业于德阳建筑学院的他,怀揣着儿时建设家乡的梦想,回到了青神县罗波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小邓老板”。
任何成功都不会是偶然,但每一条成功的道路都离不开努力和认真。邓帅用他的经历阐释着“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信念,彰显着大学生创业的力量。
学成回乡 厚积薄发
2014年6月,当同学大多选择留在成都或者去“北上广”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时,大学毕业的邓帅看到了回家乡创业的前景:“有好的政策支持,只要合理利用资源,我一定能创造丰厚的效益。”他决定回到养育他的土地,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回到青神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邓帅应聘进入当地一家建筑公司,担任青神县养老院建设工程施工员。当时正值酷暑,他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抄平、放线、图纸比对……每一项工作力求精准到位,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饿了,就塞几口面包;累了,铺上纸板,席地为床。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几个月,看着养老院的房子越修越高,邓帅的心里甜甜的。“现在,养老院已经住进了一百多位老人。每次从门前经过,看着墙上印着自己的名字,我就觉得自己被幸福填得满满的。”邓帅说,这次锻炼,不仅让他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更让他看到了自身的潜能。
把握商机 逐梦创业
正是修建养老院的这次经历,让邓帅第一次接触到了建筑机械。他发现,一个工程下来,光挖掘机、装载机、货车等建筑机械的使用费用少则十几万元,多的上百万元。“如果我揽下工地建筑机械的活,那效益是相当可观的。”邓帅说。
说干就干,“爱折腾”的他毅然辞职,开始了创业之路。第一台挖掘机从哪里来?这成为创业路上第一个关口。“我手上只有工作挣来的两万多元钱,离买挖掘机的首付都还差十几万元。”焦头烂额之际,邓帅决定向父亲求助。
为了让父亲看到他的决心,邓帅跑遍青神的各个乡镇,调查行业前景,与挖掘机行业的朋友探讨,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创业策划书。也许是看到了计划的可行性,也许是被他的认真感动,父亲决定资助他,帮助他凑足了买第一台挖掘机的资金。
勇于实践 克难前行
2015年,邓帅的机械租赁公司正式开业。“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辛苦,作为新人,我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对于起步的艰辛,邓帅深有体会,“没有任何退路,硬着头皮也要去争取。”
哪里有工地,邓帅就往哪里跑,一遍又一遍地向工地负责人毛遂自荐。在执着努力下,他终于接到了第一笔生意——平整罗波乡官西产业环线路面。
这为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他赢来了好口碑。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意外出现了。
2016年12月,由于操作环境艰险,挖掘机驾驶员不慎受伤,挖掘机受损。回忆起这段往事,邓帅心有余悸:“记忆最深刻的是,挖掘机驾驶员双腿颤抖,面色苍白。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在今后一定更加严格地执行操作规范。”
挖掘机的维修费用高达6万多元,还要耽搁一个多月时间。为了不影响后续工程进度,邓帅当即决定购入第二台挖掘机。于是,在意外发生后的第三天,第二台挖掘机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作。
从最初一台挖掘机到现在两台挖掘机、一台装载机、一台货车,这条创业道路,是邓帅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现在我不仅还了父亲当时资助我的钱,还增加了新的装备,逐步实现盈利。”邓帅憨憨笑道。
对未来,他有美好的憧憬:“未来10年内,我打算再购置4台挖掘机,逐步成立属于自己的建筑公司,为家乡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方芳:接棒家中小桑园 打造绿色大产业 周伟 本报记者 王允浩 文/图
方芳在采摘桑叶。青神蚕丛文化源远流长,当地种桑养蚕已有数百年历史。时至今日,对当地的养蚕之家而言,“接棒”已成为一种不舍的情怀。“走在桑蚕这条创业路上,要踏实、质朴,勿忘初心。”1月16日,出生...
青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