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华编织彩色竹编《苦乐清凉》。
陈云华70岁,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艺城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首届四川工匠”“世界知名人士金盾”等荣誉(称号)。其代表作《鹊华秋色图》《苦乐清凉》等竹编精品获得国家级博览会金奖,作品累计获得国际国内金、银奖30余个。
4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青神县的中国竹艺城,如约见到陈云华。他一身朴实的行头,为人爽朗、幽默,年届七旬仍坚守在竹编艺术的战线上,用“匠心”雕琢产品。在竹编世界里闯荡近60年,他为竹而生,视竹为知己,把竹用到了极致。他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将竹编工艺的魅力带到世界各地。
工匠精神
从学艺谋生到世界级大师
1948年,陈云华出生在青神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逝。迫于生计,他自幼便跟着做篾匠的爷爷走乡串户,编些椅子、扫帚、簸箕等生活用品。
20岁时,陈云华被招进村里的竹编作坊。他勤学、勤练、肯吃苦,做手艺之余遍访著名篾匠,钻研技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后,他的竹编技术越发精湛,还有了将一片篾条剥成24层“纱”的绝活,成为当地的竹编“名匠”。
一直以来,陈云华都为发展“本土匠人”贡献着力量。1968年,他在村里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边传授技术边生产竹编器具,带着乡亲一起致富。1984年,他又在青神举办了首期竹编艺术培训班。
之后,他创办了竹编厂和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把竹编做成了一个产业。从生产、研发、培训、销售,到最终的竹文化旅游,形成典型的“公司+科研+农户+基地+商场+旅游”的产业链,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勇于探索
创新传承非遗文化
陈云华说,他对竹编有一种情怀。每当一幅作品在手中编织时,他的内心就非常激动。怀着对竹编的热爱,他思索着如何将竹编艺术“提档升级”,变成艺术品和收藏品。
1984年年底,他的第一幅竹编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问世。紧接着,他又编出了《赤壁怀古》,并以200元的价格卖出。从此,订单蜂拥而至,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与决心。
1992年,陈云华带领弟子编织《清明上河图》。作品里有人物814个,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想用竹子来编织此作品,这在当时不少人眼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起初,他用每厘米22根竹丝的方法来编,但很快发现一些人物的神态没有得到很好地展现。虽然周围人觉得这属于小问题,但追求完美的陈云华却无法容忍,狠下心将辛苦编了两个月的作品扔掉,再重新编织。
他改良编织方法,把原来每厘米22根竹丝分成更细的竹丝。经过反复的思索与编织,最终,完美地完成了这幅巨作,并以12.6万元的高价卖出。之后,陈云华和弟子又陆续创作出了几幅《清明上河图》,其中一幅更是卖出了106万元高价。
不断钻研
“彩色竹编”填补世界空白
“为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不断创新,每年都会推出100多个竹编新品种无偿提供给青神竹编人使用。”陈云华说。
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发明。他改革发明了竹编艺术中的核心技术6项,包括改革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排针的使用方法等。他还发明了“彩色竹编”特殊技术,填补了世界竹编史上竹编无彩色的空白,该技术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2008年,陈云华创办的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正式建成,里面陈列的竹编艺术展品承载着中国和世界的竹文化,记载着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为推广竹编艺术,他受邀前往26个国家和地区办班、授课,还编写了竹编系列教材10册,其中有六册在世界上用五种文字发行。
谈及未来的规划,陈云华表示,荣誉意味着责任与使命,作为青神竹编人代表,他会继续为中国竹产业、世界竹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校外培训市场调查
青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神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