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宽学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我们读书人的节日。
宜宾有一些读书组织,比如“开明书屋读书会”、“三月三读书会”、“今日阅读”等等。在那里可以遇到很多喜欢读书的人。我发现,好多书友读书不纯粹是随性而为,一味乱读,一个一个都是有套路的。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话语:“以会稽郡为横坐标,以魏晋时代为纵坐标,辑录古籍。形成内‘剑\’外‘书\’的精神结构,使之具有战士品质和文人情怀。”
摒弃平时的散漫,也定个读书计划。
我是宜宾人,读宜宾的山水、历史和人文;我是一个超级“苏粉”,读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与人生。奢望着也能构建起自己的文化坐标体系。
大半年来,我这样做了。
读宜宾,我把宜宾拟人,便听到了她的自言自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借到了一套《宜宾市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出版,上中下三本,大部头,2410页。书中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宜宾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和现状。我从中罗列出了一些我感兴趣的文字并写成了文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是宜宾人》《宜宾的地貌,宜宾的山》《宜宾,一个油樟的王国》《宜宾,吃货的福地》《古驿道上的马蹄印》《李庄之名,名在大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一支歌,一支动人的歌》等。
通过老师、领导、同事、书友、网友、群友、博友各种渠道,我还搜罗到了一些宜宾的其他读物。
我有一套宜宾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四本,平装,《明代重臣周洪谟》《清代字妖包弼臣》《文坛泰斗阳翰笙》和《儒学大师唐君毅》。由宜宾当地文人撰写,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有一套《品读宜宾》《美文宜宾》《诗韵宜宾》《水墨宜宾》《风情宜宾》系列读本。我有一本罗应涛先生编著的《诗游僰国》,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宜宾日报》《长江27号》《叙府往昔》《酒都搜索》《美游宜宾》……我有较多宜宾的微信公众号。
在网上,我发现了廖广翏的博客和赵永康的博客,从他们那里也找到了好些宜宾的信息。
当然,想要对宜宾读得更多,还得走更加通畅的道路。带上身份证,去市图书馆办一张借书卡吧。在那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多久读多久。
读了宜宾,我又转向苏东坡。
谈到这个话题之前,先要感谢一个人,他是宜宾学院的李修余教授。
李教授是研究“唐前帝王诗”和“中国酒文化”的专家。但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去年深秋的一天,我们去拜访他,他耐心倾听我们天南地北神吹海侃,当我说到我喜欢苏东坡时,他从书架上取下来一本书,递给我:
“这是曾枣庄的《三苏评传》。送给你吧。”
“曾枣庄,三苏文化研究的No.1。”我高兴地把书接过来。
打开扉页,右下角是三个签名:一是曾枣庄,二是许仲毅,三是陈仲文。曾枣庄先生是《三苏评传》的作者,许仲毅先生是出版《三苏评传》的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陈仲文先生是三苏博物馆馆长。
这是什么礼物?我捧着书的双手在颤抖。
以前,读书对于我,没觉得什么,这一次,站在李教授面前,对着三位大家的签名,我感觉到了读书的庄严与神圣。
现在,我们来看苏轼怎么读书吧。
苏轼8岁开始读书,他的启蒙老师叫张易简,是一个道士。11岁转到老儒刘巨门下。刘巨的教学方法很新颖。一是上课写范文,二是让学生做游戏,在活动中学得知识。16岁那年,苏轼游学于青神中岩书院主讲王方门下。中岩是佛家第五罗汉诺巨那的道场,书院就在中岩上寺旁边。无疑,课余时间,苏轼便会去到寺内参禅问佛,进行另一种学习。
我一直在想,苏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在黄州,为什么一夜之间就能由苏轼变成苏东坡?这种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如何形成的?看来,自儿童至少年,自少年到青年,儒、释、道早已在心里播下种子,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自然而然就开出花儿来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苏轼的学校教育远逊色于他的家庭教育。
苏洵游学四方时,程夫人就成了苏轼兄弟的家庭教师,对他们亲授以书。一天,她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临刑前,范滂与母亲诀别,请求母亲不要过分悲伤。范母很坚强,安慰儿子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苏轼从旁问道:“我成了范滂,母亲赞许吗?”程夫人回答说:“你能作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吗?”她教育苏轼兄弟,不应仅仅以书自名,而应以古人名节自励。范滂有澄清天下的大志,苏轼从小也“奋厉有当世志”。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孩子一天天大起来,苏洵自我思量,该给孩子做个表率才好,不能再这样游荡不学了。于是,毅然回家,便有了《三字经》上的表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搞起了亲子阅读,读经史、读百家、读偶像,读得多、读得广、读得深。苏辙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他们彼此还晒读书方法。
苏轼的方法就是抄书。少时抄,中年抄,老了还在抄。遍数抄得最多的是《汉书》。苏轼讲:“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亲手抄过三遍了。开始是读一段抄三字,第二遍抄两字,现在只抄一字。”当年有个叫朱载上的试过,他随便念一个字,苏轼应声背诵接下来的文字,没有一字差错。
读书是和作文连在一起的,读了就要写。苏轼一生著述宏富,除遗失的大量作品外,存留到现在的散文有4500多篇,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
写这么多东西,苏轼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得很简单。
“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古之圣人有不能自已而作者。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花实,风水相激之波纹,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不能不为”“不能自已”的产物。苏轼还进一步阐述,文艺作品不只是现实的反映,而且还应是现实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而抒发出来的感情。“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也就是说,文艺作品,应以情动人,离开了“有触于中”,现实还没有打动自己,怎么可能打动别人。
有感而发!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苏轼的观点。
由读到写这个科研课题,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的团队取得了研究成果:“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他们用十六个字把“读”与“写”连接起来。
课堂上学生阅读,因语文基础和心智发展水平不一样,就会有的读得快,有的读得慢,他们反对齐读。他们的做法,让学生自由阅读,由于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学生对文章的关注点就会不尽相同,这就叫“人人有点”;讲出这些关注点,你讲我也讲,互相启发,这就叫“点点有思”;讲热了就写,写最热的点,这就是“思思有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思路、有思想,不干涩,写作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这就叫“文文可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林琳)4月26日,青神县委副书记、县长徐琳率领相关乡镇、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思濛河流域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思濛河南城大桥下游段、思濛河白塔寺河段,查看河道清淤...
青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