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地图。
杨福枝的生活因这张手绘地图有了变化。
?本报记者 王丽 文/图
“自从家里的农产品上了手绘地图以后,我再也不用一大早就出门,骑几公里的路搭农产品去城里卖了,也不用被消费者怀疑我的农产品不是生态农产品了,干起活儿也更有劲了!”4月18日,青神县白果乡五嘉坝村4组,55岁的杨福枝笑逐颜开,“前几天才有人来我家逮了两只鸡,现在家里只有6只土鸡了。”
五嘉坝村地处龙泉山脉尾部,距青神县城7公里,与县城隔江相望。该村自然条件优越,山势连绵,林木苍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一切看似“世外桃源”,但也正是因为地处深丘,该村存在农产品多样量少、与市场对接困难等问题。
“家里种了1亩多的应季蔬菜、2-3亩水稻、1亩多柑橘,还养了几只鸡。”杨福枝说,随着季节更替,她和老伴轮种着玉米、红薯、豌豆、胡豆等农作物。“儿子在外省,我们老两口又吃不了多少,大多数都是要拿去卖的。”因为与消费者缺乏相互信任和联通的途径,杨福枝拉去县城的农产品不仅总被压价,还经常被质疑质量,让她心里憋屈。
半年前,杨福枝所说的手绘地图便应运而生。
据了解,这张地图由青神县妇联组织绘制,全名是五嘉坝村生态农产品手绘地图。地图的正面,不仅以手绘形式画出该村道路、溪流、农产品等信息,详细标注了24户生态农产品农户的具体居住点,还进行了项目户编号;背面则是24户项目户信息一览表,登记了各项目户的农产品种类、联系电话。
“做这个项目我们有两点考虑。一是基于小农生产的现状,再就是看到‘归园田居’的市场需求。”青神县妇联主席王军表示,此地图不仅可以搭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桥梁,增进了城乡互动、互信;也为消费者提供寻找生态农产品的便捷方式,促进农户增收;同时也倡导了绿色生态发展方式。据了解,该项目启动后,由村民自愿报名和村委会推荐项目户,总体要求是家庭出产多样,有发展意识,愿意出售多余的农产品。最终,在青神县妇联的组织下,11位志愿者经过手绘美术培训后,花费1个星期实地走访登记项目户基本情况,绘制出了这张手绘地图,并通过手机APP、妇联工作群、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给消费者。
作为典型的小农户,杨福枝的生活也因这张手绘地图有了变化。
“自从农产品上了手绘地图,我的电话就越来越多了。”杨福枝说,以前电话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响一次,可现在不同了,她隔三岔五就会接到找她买农产品的电话,有的还是从成都打来的。当然,除了接电话,她打电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比如,我接到了有人买鸡蛋的电话,可正好我家的鸡蛋卖完了,我就会给地图上的其他项目户打电话。”杨福枝说,毕竟在家种土地的农户年纪都偏大,不可能啥都种。但是,这家没有的那家有,地图上的项目户资源共享,实现了抱团发展。“很有趣的是,我们经常你来我往地打电话,帮忙销售农产品,大家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如今,手绘地图项目实施已有半年。王军表示,大家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中。“我们发现,组建农户生产小组加强互助建设很重要,我们需要持续地培训村民诚信生产、发展信心、互助精神等。还有就是,要通过持续开展和后续跟进一些徒步活动,加固消费者与小农互信和链接关系。”王军说,下一步,希望能和其他部门联合绘制一幅全县的公益手绘地图,将全县小农户特色农产品、乡镇特色体验农场和农家乐标注到地图上,将乡村休闲游和农产品出售、公益关爱结合起来。
新闻推荐
国际竹藤园一角。工人们正在铺设屋顶针叶佛甲草。本报讯(记者罗俊涵王丽文/图)铺设屋顶针叶佛甲草、室内地胶,搭建假山,外部...
青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