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与学生在一起。
张波 本报记者 郑顺 文/图
“把学生当成当年的自己,现在的孩子。读好一本书、上好一节课、育好一届人,与学生共成长,便是我最大的快乐。”李俊是仁寿一中南校区的一名高中物理老师,今年教师节,他刚被评为“眉山市优秀教师”。16年的教书生涯中,李俊不忘教育初心,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教学共长,坚持做一盏朴素的教育明灯。
“抓两头、带中间,最终达到齐头并进”……李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兴趣出发、从创新着手,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激发学生思维,取得了显著成绩,深受各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创新模式:激发学生物理兴趣
“我老家是安岳县的,当时也是听很多人说过,仁寿一中的教学质量很不错。我想给自己一个挑战机会,也是一个学习机会。”今年41岁的李俊,自大学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来到了仁寿一中南校区任教。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俊始终以“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俗话说“学高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但应该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李俊通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分配每一堂物理课,以达到高效率、高吸收、高成果。“每一堂课,先用一个小实验抛砖引玉,带动学生本节课的兴趣;再用理解和共同探知的氛围,进入课堂,逐个击破重点和难点;然后再把疑惑一一细说、细讲;最后总结课堂、留下悬念,紧扣下一课堂内容。”李俊介绍说。
此外,李俊还努力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学习是无止境的”,每年他都购买、订阅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料,仔细阅读,认真钻研。他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总结教学心得,以便更好地掌握教育规律,并做到学以致用。
研教结合:让物理教学更接地气
作为一线教师,李俊经常思考教育发展规律,不断给自己充电。特别是在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后,努力探寻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分组合作式、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等教法,因材施教,学中有变,方法灵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物理教学更接地气。
李俊是该县物理教研组的成员,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多方搜集高考信息,认真研究考纲、考情、学情,制定好教研计划、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全年级物理科任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教研、教改。为了关心新老师,帮助新老师,他常常深入新老师课堂听讲、课后评课,与老师们一起探讨教学方法,培养好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他自己多次开设公开课、探索课,帮助老师很快掌握物理高考复习方案,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
寓教于情:“困难学生”终圆大学梦
多年的教育实践,李俊形成了“师生愉快合作,共同研讨成长”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敬爱。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16年的教学工作中,李俊与学生之间有很多难忘的故事。刚参加工作不久,李俊任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一位张姓女同学,物理常常只能考50多分。“如果长期下去,她上大学肯定成问题。”李俊通过多方了解,并与该同学交心谈心后得知,初三时,该学生因家庭情况,有好几个月的物理课程没有学。李俊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给该同学“开小灶”,并鼓励她一路向前。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该同学物理满分。高中毕业后,该同学考进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她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我记得,当时她最大的困难就在物理,她的其他学科都还不错。现在她也为人师表了,偶尔我们还有联系,大家还一起交流教学心得。”寓教于情,李俊收获的不仅是学生的称赞,更是实现教育价值后的满意和自豪。
李俊以教育价值的实现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在教育的热土上,他已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话,永远激励着他在教坛上不断探索,不断奉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勇)9月13日上午,在仁寿县教师进修校,一场主题为“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的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在这里开班。据介绍,这是今年秋季新学期以来,眉山市开展的“三大教师培训”之一。...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