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福(左)与员工交流。
周富彬正在观察佛手长势。
用上了黑龙滩水,黄科淇脸上笑开了花。
刘刚正在认真工作。
【编者按】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个个与幸福有关的名词,近年来,对仁寿人来说,正从美好愿望变为现实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企业主、农场主、城市建设者、教师、公交车司机等不同群体,与五年来发展变化的参与者、见证者深入对话,记录下了他们的发展故事。而普通群众个体的故事,浓缩着五年来发生在身边的一点一滴,佐证着仁寿县砥砺五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窥探了仁寿生机勃勃的新面貌。
王正福
甘做企业“最佳配角”
“两荤两素是标配,再做点新鲜的泡菜,可以让职工在食堂吃饭时有更多的下饭菜。”9月28日,在仁寿县文林园区四川灿光光电有限公司内见到公司后勤部经理王正福时,他正在打电话协调职工食堂的菜色。
“我看着公司一步步成长,经历了很多心酸,但更多的是成就感。”从最初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如今拥有1000余名员工,从当年80平方米的门市到现在占地85亩的公司生产场地,谈起发展历程,王正福仍然历历在目。
2013年,王正福前往武汉总公司开始学习,意识到产品的价值后,他向总公司申请到仁寿发展。出于慎重起见,总公司让他先去尝试,再进一步考察市场。那时候,王正福一个人在仁寿租用的门市内,通过手工黏制开始试生产滤波片。后来租用场地,招聘一些工人。到如今,生产场地换了三次,工人越来越多,最高峰时曾有1200余名工人。
“对一个公司的正常运转来说,后勤保障必不可少,如何发扬企业文化,留住人才,也是一门学问。”王正福说,公司在文林园区落户后,他就开始做实做好后勤工作。为了让职工在休息时间里更放松,他着手打造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咖啡厅、图书馆等场所,每到午休时间,各个场所里都有着不少“光顾者”。
作为一名仁寿人,王正福外出务工,积累到经验后又再次回到仁寿。对于仁寿的又好又快发展,他总感觉与有荣焉。
“今年的订单量预计会超过全年目标,目前已经进入销售旺季,供不应求。”王正福感慨,多年来,审批流程简化了,园区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力度增强了,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了,企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周富彬
满腔情怀致力生态农业
绿树成荫、石径幽深、草庐遮阳、鲜花旁逸、渐渐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在仁寿县富加镇章平村,有一个佛手基地,而周富彬正是这个基地的“主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十分特殊的感情,出门再远也觉得忘不了故乡。”9月26日,谈起为何回乡种植佛手,周富彬笑了笑回答,是因为自己多年来对农业的情怀。
2011年,周富彬和妻子一起,回到仁寿老家准备发展农业,种植中药材。考察后发现,富加镇良好的气候和水土很适宜中药材的生长。于是两人开始流转土地,开荒拓土,种植中药材幼苗。
几年的时间,经历过失败,也收获过喜悦。本来大量种植的金银花不见成效,反而是少量种植的佛手长势良好,于是周富彬果断取舍,放弃了金银花,开始大量种植佛手。
“仁寿几乎没有人种植佛手,只要会经营,就意味着有全新的市场。”周富彬介绍,佛手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还有观赏价值。为了种植好佛手,他开始四处学习技术,不断参加各地的培训班,慢慢摸索着前进。经过精心管护,周富彬栽种的佛手终于“修成正果”,并且实现了“开门红”。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亩佛手加套种能实现收入3万元至4万元。
如今,周富彬的佛手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600余亩,获得“国际绿色有机佛手示范基地”称号,并于2012年成立了仁寿兴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成立昱宏家庭农场。由于土地流转,章平村不少村民都有了一笔稳定的租金收入,农忙时,不少农民还能依靠在基地打零工获取一定的工资收入。
6年时间内,伴随着仁寿县农业发展的良好势态,周富彬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小有成就的农场主的身份改变。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基地正在修建游客接待中心,计划十月底尝试第一次举办佛手采摘节,吸引市民前来参观。”周富彬说,下一步还将实现食品深加工,进一步带动周围百姓种植佛手,实现脱贫致富。
黄科淇
在田园中享受现代生活
说起田园生活,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仍停留在积薪起灶、挑水浇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画面上。而仁寿县宝飞镇果园村村民黄科淇却觉得,近年全县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些工程带来的点滴改变中,她能感受到日子越过越好。用她的话来说,现今田园间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共同享受着现代文明。
开关轻轻一拧,清亮甘洌的自来水哗哗地从水龙头中涌出,这在6年前,对果园村村民们来说还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以前我们用水都是从山下一桶一桶挑上来的。”黄科淇回忆道,当时一盆干净水要先淘米,然后用来洗菜,洗完菜又洗碗,最后还可以喂猪。这样的旱日子,一直持续到2016年年初。全域安全饮水工程“一洞五厂六线”一步步铺开、分级加压站一个个的建成,供水管道一节节铺进海拔600余米的果园村……村民们翘首期盼,总算喝上了从40公里外黑龙滩水库输来的放心水。
“别说现在的空调、电冰箱,曾经我家那个老式电扇用着都很难。”黄科淇说,用电也曾是村里的难题。但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的实施,村民们生产生活用电都有了保障,家家户户陆续添置起了新家电,夏天人人摇蒲扇的情景也一去不返了。
“以前村里连手机信号都难找,现在有了WIFI无线网;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现在水泥社道通往家家户户;以前要上山捡柴才能煮饭烧水,现在一转旋钮就有天然气;以前种了血橙要等人上门收购,现在有赶场小站和京东帮我们卖……”黄科淇扳着手指一件件细数着6年中生活的变化。
这些变化,源于仁寿县每年财政支出有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源于“六大全域”惠民工程的推进,是在群众心中越积越厚的“民生账本”,将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具现展示。在民生改善的不断推进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像黄科淇一样,在田园中享受着现代生活。
刘 刚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也许普通市民对城市的发展难有直观感受,可建筑工人刘刚在日常工作中亲眼目睹着楼层一天天加高,道路一条条铺设,绿化一块块延伸的过程。在他看来,仁寿的变化日新月异,显著直观,体现出了蓬勃的城市活力。
“我之前是在外地务工,一年只有过年时与家人团聚。但每次回到仁寿,总能发现与上次不一样的地方。”刘刚说,眼见城北公园、仁寿城市湿地公园、飞泉公园、新城市客运站等项目一处处落成,仁寿城市化进程越走越快,自己也想留在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2013年起,刘刚开始在仁寿各地辗转务工。第一次听工友说起包家河畔的荒地将要建一个湿地公园时,刘刚心里有些怀疑。“那么大一片地,修成楼房要卖多少钱?怎么会用来修公园?”公园建成后,浩淼的湖面泛着粼粼波光,苍翠的草树间点缀着簇簇花卉,清晨傍晚,市民结伴同游,公园周遭,建筑鳞次栉比,构建出一派繁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身心真是特别舒畅。”刘刚感慨。
从2011年到2016年,5年时间里,仁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320亿元,编制“四区五极”县域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北新城和重点城镇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县城面积从21平方公里拓展到35平方公里,建成投用公园17个……一个个激励人心的数字背后,有着成千上万像刘刚一样的城市建设者为之付出汗水。
“我觉得家乡的建设是一份伟大的事业,能投身其中,很有成就感。”刘刚说,他将和工友们一起为家乡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他也相信仁寿将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美丽。
新闻推荐
庄严的公祭活动。本报讯(记者郭侨文/图)9月30日是全国第四个烈士纪念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仁寿县委书记秦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林,县政协主席黄海波,县委常委、常务副...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