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仁寿新闻 > 正文

“康养+医疗”发展的西区“医养融合”范本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7-10-16 07:34   https://www.yybnet.net/

健身康养。蓝公馆康养照护中心。巴关河养老中心一角。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帮助老人用餐。巴关河养老中心的老人们在享受午后阳光。老人们参加心理辅导好开心。医护人员为老人诊疗。新近,西区在河门口街道北街社区建成首个残疾人康复活动室,让辖区残疾人实现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仅是西区推进“康养+医疗”产业发展的一个例证。

近年来,大力加快推进“中国康养胜地”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新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西区乘势而进,大胆开拓创新,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康复护理和养老体系,大力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和实效的城乡居家老人医养融合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康养+医疗”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周越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老人康养搭建“四梁八柱”

老人养老是康养的一个重要题旨。如何方便老人、服务老人?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

西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2012至2016年间,全区大力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累计新建、改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个,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

注重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功能。西区通过加大投入,整合社区资源,采取以点带面、建管同步,不断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和设施,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采取依托社区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和公建民营两种运作模式,发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活动的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膳食服务、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棋牌娱乐等日托服务,定期不定期组织辖区老年人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健身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以租赁的形式,交由有资质的公司开展老年人全托服务。

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2013年,西区投资209万元改扩建一所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和儿童服务指导中心等多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救助中心,该工程已于2014年底完工。2015年,投入20余万元对格里坪镇敬老院、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维修改造公办养老床位80张。

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加快民办养老场所建设。通过综合运用国家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和金融倾斜、优先供地等措施,让民办养老机构轻装上阵,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养老投入,严格养老设立许可,为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好政策导向;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融合、PPP模式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资本合办养老机构,逐步改变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单一的现状,增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活力。2014至2016年,全区累计建设蓝湖、苏铁、仁寿康等养老服务场所10个,民办养老床位数900张,为老年人提供全托服务。同时,发挥养老场所服务功能,3年间,各养老服务场所陆续有来自成都、重庆、乐山、北京的老年人入住,冬季入住率高达90%。

积极落实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西区通过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资金的方式,累计投入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资金456万多元,新增民办养老床位建设资金453万多元,维修改造公办养老床位资金20万元;同时,区级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累计投入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资金285万元。在土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改扩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民办养老服务场所,累计利用闲置资产建设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提供土地指标约使用10亩。对已许可的养老机构免征营业税,用水、用电参照居民用水用电收取。

实现老有所养,尤其要实现特殊困难老人有依靠、有依托,这是西区要致力破解的难题。

究竟要怎样解决,才是有效、妥善的?西区在扎实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答案: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推进全区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西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组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自2010年起,逐步向辖区部分城镇特殊困难老人开展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补助采用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发放给补助老人,并委托社会组织为这部分老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服务补助标准为:城镇三无老人、百岁老人每人每月120元,城镇低保中患有重大疾病或重度残疾老人、90至99岁老人每人每月100元,城镇低保空巢老人每人每月80元。5年来,全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2235人次,支付居家养老服务补贴61万余元。

如何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居家养老信息服务,这是西区的一个有力举措。

自2013年攀枝花市搭建起“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后,西区在城镇低保、高龄等特殊困难老人中开展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工作,为他们购买“一键通”定位手机,并补贴居家养老信息服务费。老年人可通过攀枝花市“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享受定位查询、紧急救援、情感关怀和信息咨询等智能养老服务。5年来,全区共有404名特殊困难老人享受了这一惠民政策,累计支出信息服务费32万多元。

探索医养融合,为“康养+医疗”发展积累“成长经验”

大力发展“康养+医疗”这一新型业态,是建设康养胜地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西区结合辖区实际,抓“四个结合”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双向合作,在玉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合作中,探索开展了养老医护融合服务。

——临床护理与生活照料相结合。整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势,把生活照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有机结合起来,为入住养老中心的老人提供更全面、细致、温馨的护理服务。

——临床诊断与疾病康复相结合。该中心为入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上门提供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临床诊疗、送药上门等服务。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上门提供针灸、推拿等中医保健、康复项目。

——心理疏导与临终关怀相结合。组织专门团队,为生命即将结束的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指导家属为临终患者提供控制疼痛、生活护理等照顾,安抚和关心家属,使患者保持平稳安定的心境,减轻心理痛苦,摆脱对疾病的恐惧感,让生命“走”得更有尊严。

——专病食谱和调养药膳相结合。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研发专病药膳食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

医养融合,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只有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才能拓展融合深度。为此,西区瞄准医疗改革发力。

2013年,西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纳入全市唯一一家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清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历经3年的摸索试验,焕发出新的生机。到2016年,西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全面铺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人事管理改革、绩效考核改革,让医疗机构有能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全面提升医疗水平。

西区卫生计生局负责人表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了六个“不一样”的工作新局面。

——工作效率不一样,员工积极性高涨。全面落实其法人“财产权、用人自主权、分配自主权”,建立起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奖励性绩效考核机制,全面激发了医疗机构活力和医技人员积极性。

——发展能力不一样,靠自身力量持续发展。探索引进检验公司入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购买检验服务”新模式,可为看病患者和从业人员、体检人员提供价廉、便捷的检验服务,既拓展了业务空间,增强了造血功能,又完善了小型综合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管理品质不一样,注重精细化。通过改进流程、改进服务缺陷的精细化管理手段,将管理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达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目标,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患者负担不一样,少花钱、看好病。“少花钱、看好病”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批患者,通过强医联体内涵建设、降低患者就医费用和开展双向转诊、综合医疗机构的专家下基层对口支援等工作,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

——员工成长平台不一样,凝聚力不断增强。通过改革人事和绩效分配制度,注重吸引和培养卫生技术与管理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激发了单位整体活力,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医患关系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特色服务不一样,健康也能量身定制。根据不一样的人群健康需求也不一样的特点,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康复等项目。2016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为6万多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7%。

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孕育壮大“康养+医疗”产业,重在项目支撑。

近年来,西区主动融入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培育康复康养器具产业园。立足拥有的市二医院、名中医馆等医疗资源和独特的大水井冷泉等自然资源,坚持“医养”、“颐养”、“怡养”的智慧大健康理念,大力发展“康养+医疗”核心领域的产业。

目前,西区田家湾养护院投资600万元,即将进场装修。市二医院已与四川康复医院结成医疗康复联合体,成为全省第一个以康复业务为主的医联体,并建设攀西医养康复示范中心,共计投入1300万元。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西区,在攀西职业病防治中心10楼建设3D康复辅具装配中心,投资约800万元。

医养融合“小试牛刀”,老人康养安心放心舒心

10月14日上午10点,西区巴关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9岁的龙君琼眯起眼睛在院子里晒太阳,沐浴在深秋温暖的阳光里好舒服。

“我平时一个人在家,孩子们担心。我舍不得离开孩子们,就近在这里养老。”龙君琼老人年纪虽大,但思维非常清晰,“社区的这个养老院不错,我很安心,也享受着呢!”

社区党委书记贾小燕介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个床位现在全部住满了,还供不应求。社区65岁以上老人占了20.3%,因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人的需要。

“对社区95%以上的老人,我们主要是给他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贾小燕说,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为小区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除了全天候照顾和居家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继续推行日间照料。社区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收入情况,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定位,制定不同层次的服务项目。对“三无老人”、低保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就餐、看护等服务,为有支付能力且有日间照料需求的老年人办理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卡,提供有偿服务。

“为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区政府投资了300余万元修建了玉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的老人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医疗保健服务。”贾小燕说,自巴关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合作以来,老人们看病几乎不用排队。

陪父亲来输液的社区居民胡女士说,她家到最近的市二医院坐车要10多分钟,父亲80多岁了,出门让人担心,“对一般的病痛,在这里看病医疗,省事省时间还放心,非常不错。”

玉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根据老年人的自身基本情况和生活需求,中心挑选优秀医生、护士组建了养老院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要求保健医生不定期地深入家属区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和必要的健康检查;为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将每周二、周三定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日。每月,中心医护人员还定期到社区养老中心举办健康教育课堂,教老年人练“八段锦”,帮助老年人加强体质锻炼。为让入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舒心,医护人员每天一巡访,测量血压;半月一课堂,指导老人正确服药;每月一巡诊,免费体检。同时,社区积极为辖区困难、重病老人申请城市医疗救助金,发放门诊补贴,帮助老人减轻医疗负担。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周越 特约通讯员 杨恒 摄)

新闻推荐

卡点上的那些事儿——全市公安机关全力以赴保平安

华灯下,特巡警队员笔直挺立在广场。高速路卡点。值守。□曾维香本报记者曹礼芹/文本报记者谢承爽/图在过去的8天长假里,“平安”成为了“双节”里最简单又最重要的获得感。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在这份...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康养+医疗”发展的西区“医养融合”范本)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