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印稿。
用心刻制。
【核心提示】
在仁寿县文化馆,有一间工作室。室内陈列着古琴、茶具和书,墙上挂着书法、水墨画,各类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被放置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余涛篆刻的地方。
余涛篆刻印风追求古玺一路,喜其自然、率真、大气、方寸间的自然变化。他的作品曾获四川省“文华美术奖”三等奖,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二等奖,眉山市东坡文艺奖贡献奖三等奖等。入展2010年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展,2011年和2014年分别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以及入展四川省第四届篆刻艺术作品展,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等。
人物简介
人物介绍
姓名:余涛
年龄:41岁
籍贯:眉山市仁寿县始建镇
擅长:篆刻
刻苦练就技艺 一步一个脚印
近日,记者在该工作室见到了余涛。彼时,他正在认真雕刻一枚印石。只见他左手执印石、右手握刀,目光只在印稿上停留了十几秒便果断下刀,将印稿上的文案原封不动地呈现在眼前这枚小小的印石上。
余涛介绍,当下正在进行的篆刻步骤叫“印稿上石”,也称柱体刻石,通常刻制一枚印石所需要的时间为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而在“印稿上石”之前,则是整个篆刻工作中的首步也是最关键步骤——设计印稿。
“每当我在准备好印石、刻刀、宣纸、毛笔等工具后,就会首先用毛笔在宣纸上设计印稿,同时起草印面和印边两部分。”余涛说,篆刻的字为镜像字,刚开始学习时很难转换“写字”思路。不过,如今余涛已经熟练掌握篆刻这门技艺了,也常常省去设计印稿步骤而直接在印石上刻字。
在余涛的篆刻生涯中,所做过的最复杂且最大型的作品为一枚5厘米乘5厘米小块印石,这个名为“传薪书院”的作品让余涛花费了6个多小时精心刻制。“一件篆刻作品最耗时的步骤并非总在刻制环节,有时设计印稿反而会花费篆刻人更多时间。“单单是‘传薪书院\’的设计印稿就让我‘折腾\’了半个月,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我不断构思新草图、不断推翻重来,等终稿完成才发现攒了一堆稿纸。”余涛说。
初刻完成后,接下来是印面画处理步骤。只见余涛握着刻刀,小心而果断地在字的笔锋、笔末等位置不停敲凿、打磨,制造出浅浅痕迹。余涛说,“篆刻刀法一般分为单刀和双刀两种雕刻方法。印面画处理步骤是利用印石修边的方法制造出古作效果,从而营造出历史的斑驳感、厚重感。”
不到一小时,一枚毫不起眼的印石便成了一副崭新的印章作品。为了检验成效,余涛拿起印章沾饱印泥,随后轻轻嵌印在宣纸上,纸面上顿时跃然呈现出一尊方寸大小的红色雕塑。在余涛看来,衡量一枚篆刻作品是否是好的作品,首先要看其文字是否准确,其次要看刀法线条是否足够浑厚、饱满,印章立体感如何、有没有呈现出古朴效果。
从爱好到专业
再苦再难也坚持
很难想象,如今篆刻技巧娴熟的余涛并非出生于科班教学,而是几乎全靠自学,通过不断努力精进技艺。
1976年,余涛出生于仁寿县始建镇。家里世世代代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人会篆刻这门技艺,更没有人从事任何艺术行业。
早年间,余涛在家乡的始建中学——时称“芝山书院”的学堂里上学。偶然间看到校园花坛里的泥石有种别样美,便拾掇几块来,拿小刀和钢锯一个人刻泥巴玩耍。“虽然‘玩泥巴\’听起来有些幼稚,但从此启蒙了我的审美,在我心底种下了一团热爱篆刻的小火苗。”余涛说,尽管缺乏来自家庭方面的艺术熏陶,但自己对篆刻的热爱一直刻在骨子里。闲暇时,余涛常去建筑工地捡一些柱形石头刻着玩;逢年过节时,他则在乡里表演川剧时吸取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内涵,应用到自己的“刻石头”游戏中。
1995年,余涛毕业后参加工作,生活过得平淡而顺遂。然而,余涛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热爱。为了学习,余涛常去县文化馆观摩。
原来,当时在县文化馆外有个刻印章的摊位,摊主每天都会根据客户需求雕刻一些不同的印章,这是余涛第一次看到篆刻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让自己尽快从篆刻“爱好者”变成“专业人士”,余涛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讲述篆刻技艺的专业书籍,从此踏上了漫漫自学路。
“那时候生活并不宽裕,解决完温饱之后剩不了几个钱了,买篆刻工具就显得格外奢侈。”为了省钱,余涛只挑选便宜的劣印石和铁石刀,常常独自关门学习,不停敲敲打打、雕雕刻刻,反复琢磨演练,陷入不辨昼夜的忘我境界。
早年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余涛常常会划伤手,这使得熬夜、受伤常伴随他左右。在余涛手上有20多道细小的伤口,余涛笑称,自己篆刻时“流汗又流血”,这些伤口都是经年累月留下的‘功勋章\’。“不过即便受伤,我会简单处理下伤口然后坚持把作品做完。”
传承篆刻文化
一直在路上
1999年,眉山举办首届书法篆刻展。在亦师亦友的万耀宗鼓励下,余涛鼓起勇气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篆刻作品踏出家门,一举便夺得二等奖。“在此之前,我只会埋头自己做,不确定自己的作品能否会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也不太有勇气接受他人品评。”得奖后,余涛信心倍增。
此后,余涛曾拜篆刻家杨帆为师,跟随其系统学习了一年。2015年,余涛成为仁寿县篆刻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首次接触到喜欢、再由喜欢到从事这门艺术,余涛的篆刻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因此也非常看重篆刻艺术的传承。“从事篆刻是个漫长的过程,很‘苦\’,要想走这条路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年轻人要想学篆刻,最好要先掌握书法。”余涛说,自己曾经收过几名徒弟,几乎都是在教了刀法后,便觉得枯燥不愿意再继续往下学了。
“篆刻是一门包罗书法、雕刻、美学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类别,综合性强,依附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受众人群较少,很难像绘画、书法一样在大众中普及。”余涛表示,如今在篆刻艺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己将会更多地在不同场合介绍、宣传篆刻艺术,通过宣传推介让更多人感受到篆刻之美,引起人们对篆刻艺术的广泛共鸣和重视。
【结束语】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工匠精神》栏目推出已经一年多了,一经推出,就受到读者的好评,期间关注了眉山本土各行各业的工匠人物,涉及工业、农业、文化等各个领域,挖掘了一大批眉山工匠人物,他们刻苦学艺的精神,发扬传承手中技艺的胸怀,以及用手中技艺造福一方百姓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宣扬,值得我们学习。本栏目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即将告一段落,从下期开始,人物故事将推出新内容,敬请期待。
新闻推荐
网友:心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厉害了,我的国。”“为新时代打call”……十九大期间,一个个网络热词被疯狂转发与追捧,仁寿一老板把网络热词“活学活用”直接拿来...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