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坝村的红心蜜柚基地正在完善中。
罗建伍(右一)与鲁立生交流养殖野鸡的经验。
商品羊养殖,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灯杆村村民在柑橘种植基地务工。
樊家村新建的蓄水池。
樊家村硬化的村组道路。
查勇军(左一)逐户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
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郭侨 梁昊 钟烨 杜沁莲 文/图
松峰乡
打好“组合拳” 产业助增收
石坝村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鸡的饲养管理技术……”在仁寿县松峰乡石坝村1组贫困户蒋汉成的家门口,贴着一张《畜禽养殖技术要点》宣传单和扶贫攻坚服务卡。服务卡上有该乡畜牧兽医站站长的联系方式,村民遇到养殖问题时,可以立即打电话请教。
“今天上午已经喂过猪了,圈舍也打扫干净了,每一只小猪仔的状态都很好。”11月14日,石坝村“第一书记”罗建伍来到蒋汉成家里,蒋汉成立即跟他讲述养殖情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蒋汉成在圈舍设了不同区域,有母猪待产房、母猪生产房和猪仔保温箱等。不仅分区养殖,蒋汉成还通过小额贷款,进一步完善了圈舍的排污设施,做到了绿色生态养殖。
和蒋汉成一样,在罗建伍的帮助下,1组贫困户鲁立生也红红火火地发展起特色养殖。竹林下跑山鸡相互追逐,田地里蔬菜长势正好,水池里鱼儿游弋……掩映在乡村树荫中的“小家园”,让他顺利脱贫。
“今年共喂养了500余只跑山鸡和150只野鸡,每只鸡可以卖100元,纯收入可达3万元,这多亏了扶贫单位和干部的帮扶啊。”鲁立生说,他将慢慢扩大规模,希望过两年能将跑山鸡规模扩大到1000只。
2015年,县畜牧兽医局的罗建伍被下派到石坝村成为“第一书记”后,和村干部一起,通过入户了解贫困对象现状及致贫原因,组织召开贫困户大会,按照贫困户意愿采取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科学制定帮扶措施。结合“五个一批”和21个专项扶贫方案,两年来,该村共为贫困户改造圈舍1100平方米,配送母猪120头、山羊20只、多类小家禽650只,种植柑橘21.5亩,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专家讲座。
该村不仅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发展养殖业,还积极引进种养殖大户,利用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在业主新发展的300亩红心蜜柚基地里,配套了一个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的养殖场,吸纳了本村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让他们年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两年来,我们累计硬化道路6.7公里,整治山坪塘18口和水渠5.4公里,加固维修水库1座。逢年过节帮扶单位都会对贫困户进行慰问,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罗建伍介绍,通过多种帮扶措施,石坝村实现了贫困对象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养殖、人人有收入,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在物质条件渐渐改善后,该村还相继建立农家书屋,开办农民夜校,购置了音响设备。如今,村民跳起了坝坝舞,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虞丞乡
修路治水 年底摘帽
樊家村
城堰乡
创新好模式 引进好产业
灯杆村
“我都这个年纪了还能搬进新房,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昨(19)日,仁寿县城堰乡灯杆村74岁高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何德权站在新房门口感叹连连。
何德权的老伴常年患病,儿子儿媳都有残疾,孙子在读小学。何德权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还要耕种5亩田地,生活十分艰难。
“干部们想方设法为我争取政策扶持。”何德权说,除全家被纳入低保外,村上还扶持他发展商品猪养殖,现在又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今年10月,灯杆村10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全部迁入新居,其中自建住房7户,进城入镇购房3户。村上为自建住房的贫困户解决了自来水初装及电路铺设,每一户自建住房里,标准厨房、卫生间、卧室、客房、杂物间一应俱全。“想不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不仅是何德权的心声,也是该村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共同感受。
李林是灯杆村“第一书记”,在精准帮扶施策中,他与村两委多次研究磋商,创新了“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模式。村干部们科学确定产业扶持项目,为贫困户提供物资、技术多方面支撑,同时,与贫困户定期交心谈话,帮助他们树立“以勤为荣争摘帽”的信心。如今,该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15户摘掉了穷帽。
当前,灯杆村24.5公里村组道路中有20.5公里已经硬化,全村2230亩耕地中水田占了800余亩。去年,有业主受邀到村上考察,发现当地土壤类型多,宜种性广,交通便利,打算流转1500余亩土地发展种养殖产业。当前,该业主已流转200多亩水田和300多亩荒山地,分别用于水产养殖与柑橘种植。
水产养殖基地与该村20余名村民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其中多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郑文渊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妻子重度残疾,自己又因病不能从事过重劳动,就在水产基地一边上班一边学技术,每月有2000余元的稳定收入,加上村上扶持发展的商品羊养殖,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最近,郑文渊还流转了10亩堰塘,利用自己从基地学到的技术养起了水产,对现在的生活,他非常满意。
李林说,接下来将在土地流转与产业引领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依靠双手自力更生,巩固好脱贫成效。
识经镇
“输血”暖人心 “造血”真脱贫
大柏村
“蓄水池修好了,灌溉果树终于方便了,不用跑多远去取水了。”11月18日,仁寿县虞丞乡樊家村2组,村民王泽绳忙着从刚修好的10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里抽水灌溉。
据樊家村“第一书记”查勇军介绍,2016年,该村建成35口蓄水池、1座提灌站和完成8座山坪塘的整治工程,2017年,该村又新建了10个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的灌溉用水问题,使全村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5年8月,仁寿县土地储备中心干部查勇军被下派到樊家村当“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当时,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0人。“当时,全村5个组均未通水泥路,耕地大部分产出较低。”查勇军说,薄弱的基础设施、不均衡的产业发展,一系列综合因素导致了贫困。
为帮助村民走上产业致富路,查勇军和驻村干部们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走访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询问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在深入调研后,查勇军和驻村干部们结合贫困户实际,制定出一份详实的帮扶规划。
针对发展柑橘种植的陈炳文、骆付明等贫困户,该村制定了“培训种植技术,改良落后水果,扩大种植规模”精准脱贫措施,仅今年上半年就邀请农业、国土等部门开展技术培训4场次,累计培训310人次。
针对有意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该村邀请畜牧专家进行培训,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帮扶联系单位为5户贫困户购买了围栏(桩),修缮了鸡舍,购买了鸡苗,并帮忙卖出成鸡。
针对住房条件差的贫困户,该村按政策将他们列入易地搬迁项目。2016年,全村9户贫困户有4户实现了进城购房入户、5户就近修建。
“我们还通过培养种养殖大户,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种养殖增收致富。”查勇军说。樊家村5组贫困户王仲清身患残疾,但他不等不靠,在驻村干部帮扶下,养了3头猪、30多只鸡、8只鸭,还种植了2亩果树,现在年收入超过1万元。
“我们力争年底前完成村组干道基本硬化,继续修整现有渠道,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到田、到土、到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查勇军说,如今,所有樊家村人都期盼着年底脱贫摘帽时刻的到来。
大柏村位于仁寿县识经镇西南部,有777户2555人,是一个以种养殖为主的农业村。近年来,该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因户制宜,在采取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增收,带动了不少贫困户脱贫增收。
村民兰仕高就是靠发展种养殖让日子慢慢好起来的。2014年,兰仕高的妻子得了脑瘤,看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债。就在兰仕高一家为生计犯愁之际,2015年11月,大柏村争取到县畜牧局的生猪养殖项目,及时给兰仕高一家送来了6只猪仔和修补猪圈的补助金,并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给予医疗救助。
2016年,兰仕高把养大的6头猪以每头2000元左右的价格卖了出去,“再买猪仔回来养,一买一卖间,能够利用的资金就多了。”11月18日,兰仕高说,“今年,我在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刘小波的帮助下,还养了15头牛,发展柑橘种植4亩,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大柏村,像兰仕高这样的贫困户有36户共计109人。该村在充分了解每户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后,因户制宜,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养牛、养羊、养鸡、养兔等,并积极开展各类种养殖培训,在给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着力培育能人大户、种植能手,让他们一起带动贫困户搞好产业发展。
在大柏村,黄玉辉是通过产业增收的典型之一。“以前不敢放开手搞种养殖,一是少资金,二是少技术,三是没信心。现在不同了,不仅有惠民项目,村里还积极帮我们解决技术难题。我家养了3头牛、两头猪,还有几十只鸡,以后条件好了,我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致富奔康不再是梦。”黄玉辉说。
“扶贫的目的,不仅是为贫困户‘输血\’,让他们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造血\’的本领,这样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谈到产业扶贫,刘小波如此表示。
新闻推荐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省迅速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