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仁寿新闻 > 正文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干群齐心脱贫奔康 ——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冲锋号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眉山日报 2017-11-30 08:02   https://www.yybnet.net/

陈妍利(左一)在张建军家中了解情况。县房管局党员干部帮助楠林村贫困户栽种果树苗。田运达在兔舍里查看兔子生长情况。(资料图片)致富脱贫,产业先行。光伏发电为红星社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本报记者 梁昊 郭侨 杜沁莲 钟烨 文/图

天峨镇红星社区

政策扶持 贫困户靠勤劳脱贫

“如果没有扶贫政策,我可能早就活不下去了。”近日,仁寿县天峨镇红星社区1组居民张建军告诉记者,几年前,他的一双儿女因为得了癌症相继去世,留下了两个孙女。儿女治病欠下的债还没还清,不久后他又患上了直肠癌,儿媳妇蔡红芳外出打工时伤了腰,继子黄明外出务工时又摔伤了胳膊,一家人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他妻子徐秀华身上。高筑的债务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我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2014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到了红星社区。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张建军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次年,仁寿县老干局干部陈妍利到红星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为他家送去了493只扶贫鸡苗。对于鸡苗成活率不高,陈妍利多次请来畜牧专家,为其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靠着这批鸡苗,他家的生活有了起色。尝到甜头后,他又开始养起了猪,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自家的2亩地里种植了200多株茶油树。

“家里大人的生活基本解决了,孩子们怎么办?”为了让张建军的两个孙女上学有保障,陈妍利联系了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朋友,为他两个今年只有十来岁的孙女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县老干局的结对帮扶人员也经常来看望这两个孩子,给她们送去关爱。

有了医保兜底和教育扶贫,张建军一家老小的生活都有了保障。“我家现在养了9只鸡、20多只鸭、6头猪,我们还在附近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做些如除草、打药、栽树苗等简单的工作,每天有50元的收入,预计今年就可以还清所有外债。”张建军介绍说,如今,他家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据悉,通过政策帮扶和勤劳双手,他家于2015年底脱了贫。

张建军通过勤劳脱贫的事迹只是红星社区23户贫困户中的代表之一。除了挖掘贫困户内生动力,红星社区驻村干部多措并举,增加村集体收入,让全社区实现整体脱贫。2016年新建了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利用3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硬化村道576米,整治4、5组山坪塘,在1、5组新建两口蓄水池,同时对场镇进行了绿化、亮化。

红星社区1组种植油茶120亩、柑橘150亩;2组种植柑橘100亩;3组种植柑橘50亩、猕猴桃50亩;4组种植猕猴桃100亩;5组种植油茶50亩;6组种植柑橘200亩……在整个社区,每一个居民小组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倡导以种养结合方式发展生产、以种植面积定养殖数量,并实施科学管理;农旅结合发展油茶产业,油茶面积达到1100亩。同时,专业合作社种植大雅、猕猴桃等优质水果300亩。

今年年初,红星社区将17万元“拨改投”资金投入到专业合作社中,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种植业,壮大集体经济。此外,在县扶贫移民局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座1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如今,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星星点点的油茶花、勤劳奔波的放牧人、红橙相见的柑橘越来越多。看着已实现脱贫的16户45人的成绩,社区干群满怀信心,“到今年年底将实现余下7户18人脱贫,社区群众将手拉手共同踏上奔康路。”

双堡乡官印村

找准问题 依托产业发展脱贫

仁寿县双堡乡官印村地处荣威山脉末端,辖区有7个村民小组,572户1736人,其中党员53人、劳动力816人、外出务工547人、富余劳动力269人,耕地1310亩,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全村有贫困人口46户132人。

“基础设施太落后,特别是水利设施。”回忆起自己担任第一书记后第一次到官印村时的情景,陈水根至今还记忆犹新。“农田水利设施是发展农业的基础,落后的设施会直接影响村民的农业生产。”第一次探路,陈水根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记在了帮助官印村脱贫的记事本上。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走访调查,找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帮扶工作规划。

首先是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与涉农单位的沟通联系,立足本村实际,做好对接工作,并统筹整合涉农资源,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截至目前,全村硬化组道1.2公里、新修2.6公里;实施全域安全饮水项目,让全村群众饮水无忧;争取省上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项目资金30万元,解决了1、6、7组村民的生产用水;争取县“五小”水利工程项目资金120万元,整治毛渠防渗2条2.6公里,1、2、3、6、7组村民受益;整治和新建山坪塘13口,整治蓄水池14口;光纤宽带到户240余户;安装山头广播7个,实现广播“村村响”;争取县电力局农网改造项目,增容2台变压器……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后,村民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高了不少。”11月27日,聂华生一早便和妻子在柑橘地里忙活起来,他说,“路修好了,有了产业的支撑,村里贫困户的收入都超过了脱贫标准。”

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陈水根还和当地村干部一起多次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立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并根据每户实际,加大贫困户救助帮扶力度,使其生活明显改善,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鼓励大家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用勤劳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壮大集体经济,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机制。

新发展水果产业300亩;新发展两季花生200亩;发展肉兔养殖大户,现年出栏已达4000只;发展养鸡、养鸭大户……在陈水根和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4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因为我和儿子生病的缘故,把家都拖垮了,还好遇到了好政策。”现养了200只鸡、100只鸭的养殖大户聂平香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村里及时给予他家医疗救助和产业帮扶,“如今我们不仅养了鸡、鸭,还种了柑橘,我相信,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禾加镇楠林村

干群齐心 摘掉“旱山村”贫困“帽子”

“自从来到这里当第一书记后,我亲眼见证了贫困户从一贫如洗发展到如今户户不愁吃穿的温饱家庭,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骄傲和开心。”近日,记者在仁寿县禾加镇楠林村见到第一书记王勇时,他正在逐一走访今年计划脱贫的8户贫困户。“走访群众是我驻村第一天就着手开展的工作。”王勇说,只有通过与贫困户坐下来面对面交谈,实地了解情况,才能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

刚到楠林村时,王勇发现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旱山村”。他与驻村工作组一道,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走访贫困户、困难群众,为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措施。同时,县房管局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出谋划策。

“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生活的基础保障,群众只有‘有所居\’才会‘有所为\’,因此,如何保障群众住房需求是我们扶贫干部最先思考的问题。”王勇说,为了让村民们都能住上不漏雨的好房子,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截至目前,今年年初计划实施的11户38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部完成,3户13人搬进了县城的新房、8户25人也住进了就近自建的新家;23户危房改造也已全面竣工。

“单有住房保障还不够,还要不断挖掘贫困户自身内动力,增强其‘造血\’能力。”今年1月,王勇为楠林村贫困户制定了2017年度产业发展规划,惠及24户贫困户,截至10月底,他们养殖的7只羊、52头猪、1050只小家禽已经见效,共实现销售收入18.4万元。

除养殖业外,柑桔种植也是楠林村的传统主导产业之一,品种主要为青见、春见、红心柚。在群众分散种植柑桔的基础上,成立了多家专业合作社,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村柑桔种植规模达800余亩,其中200亩为今年新增种植面积。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销售收入490余万元,惠及参与种植的361户群众。

为改善人居环境,楠林村以开发建设“五龙山”为契机,投资7.5万余元实施了安全老街环境美化建设与环安全水库6公里景观步道建设,将丰厚的历史以人文景观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有力地推动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

“目前,楠林村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如规划新建1座提灌站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待项目完工后,将极大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王勇说,三年来,楠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实现脱贫2户7人,2015年实现脱贫12户40人,2016年实现脱贫11户41人。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8户30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5793元,实现了“一超六有”,其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脱贫标准。截至目前,全村建档立卡的33户贫困户,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209元。

景贤乡前锋村

因地制宜 以点带面引领脱贫

“妈,脚下小心点。”11月28日上午,仁寿县景贤乡前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龙兵干完家务,正扶着年过七旬的母亲马桂容在家附近散步。

一年前,马桂容还瘫痪在床,是驻村工作组为她申请了医疗救助。经治疗后,她的病情得以好转,目前已可以下床行动。此前,由于父亲患癌症去世,黄龙兵一家人的生计全维系在他种植的少量传统作物上,全家年收入4000余元,仅能勉强糊口。由于得到了县上财政扶贫直补项目资金与联系单位县工商质监局提供的帮扶资金,黄龙兵开始发展养殖业,今年出栏商品猪20余头,又增养了商品牛4头,全家年人均收入达到了7000元以上,彻底摆脱了贫困。

前锋村位于荣威山脉南麓,全村丘陵起伏,零散分布着363.92亩耕地,摊到5个村民小组1060名村民头上,人均仅有不到4分地;此外还有1200余亩共有土地已全部退耕还林,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要想在前锋村通过扩大种植产业来带动群众脱贫,用该村第一书记辜斌的话来说,是一条“走不通的断头路”。

“除了自然条件,村里的贫困人口构成也很特殊。”辜斌介绍说,全村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2名贫困人口中,因残致贫的有8人、因慢性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有7人、7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有7人、在校学生5人,贫困人口中仅有15人有完全劳动能力。“‘输血\’式扶贫只能管一时,2015年村里有9户32人脱贫,但2016年又多数返贫。”辜斌对此毫不避讳,他认为村里扶贫工作的关键,就在于要建立起完善的“造血”机制,让困难群众能自食其力。

种植之路走不通,缺乏劳动力也难以养殖大型家畜,更无法外出务工,该如何“造血”?正犯难之际,养兔专业户田运达引起了驻村工作组的注意。田运达是前锋村通过发展养殖成功脱贫致富的名人,他的养兔基地逐步发展到了700平方米,去年一年出栏商品兔13000余只,净利润近20万元。

“养兔的工作量不算太大,养殖所需土地也小,容易形成规模,较为适合村里多数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驻村工作组打算将田运达发展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困难群众发展商品兔养殖。“没有问题,我早就想为村里做点事了。”工作组登门一说,田运达爽快地一口答应下来。

除通过培训会与农民夜校向困难群众传授养殖经验、入户实地进行指导外,田运达还利用销售平台帮助贫困户解决了销路问题,得到了县上的表彰。今年村干部换届,他被选为村民小组组长。

“今年预脱贫的贫困户15户38人通过发展小家禽、商品兔养殖人均增收1000余元,所有贫困户全部通过‘五个一批\’,按照‘一户一策\’实施了帮扶,全体实现了‘一超六有\’。”辜斌说,接下来将增强对国家政策的宣讲,预防贫困户因为生活有了好转就消极保守,安于现状;要让科学管理、市场规划、产业思路在贫困群众的思想中生根发芽,使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脱贫,而要向着致富继续努力。

新闻推荐

强化责任抓落实 切实做好污水、垃圾处理工作

本报讯(记者殷勇)昨(29)日,省政府督查室主任杨静萍一行莅临眉山,督查沱江流域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三年推进方案落实情况。市政府副市长冉登祥、秘书长吴江等陪同督查。督查组一行先后前往仁寿县大化镇水...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干群齐心脱贫奔康 ——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冲锋号系列报道之六)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