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项目模型。
中央控制大厅随时掌握项目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钟烨 文/图
用传统的填埋方式处理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不仅无害化程度不高,对土地负荷也极大。如何提升县域环境综合质量,使生活垃圾有容身之处,从而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是仁寿县持续开展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全球大部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都分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垃圾处理方式广泛存在。2016年4月底,仁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被纳入全省区域规划,选址定于该县宝马镇高照村7组。
说起“垃圾焚烧”,群众往往具有“苍蝇成群”“黑烟冲天”“异味四散”等种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为过好民意这个“坎”,该县决定让事实说话,先后3次组织项目选址周边干部群众、县级离退休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前往成都、遂宁两地参观,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见闻来打消大家心中的顾虑。用仁寿县综治办主任吕正杰的话来说,就是“口头宣讲一百遍,不如现场走一遍。”
“我们目前所在的这栋大楼,既是办公区,也是生产区。垃圾库、垃圾焚烧炉、发电机都在同一栋楼,但大家可以感觉到,楼里楼外一点异味也没有。”2017年12月12日,在遂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内,生产运行部经理杨映江领着宝马镇周边干部群众代表走进主楼环保展示厅观模型、看短片,直观了解项目布局与垃圾处理流程。
身处窗明几净、整洁透亮的展示厅中,听着杨映江的讲解,也确实没有闻到想象中的“异味”,几名参观者悄悄摘下了脸上戴着的口罩,但仍然面露疑色。
“这烟囱排出来的气体有污染吗?”“项目周边到底能不能住人?”……在前往中央控制大厅参观的途中,干群代表们将一个个问题抛向杨映江。
“主楼旁边那栋楼就是我们的食堂和员工宿舍,我们平时下班就住在这里。如果会造成污染,影响身体健康,我们肯定不敢住啊。”杨映江一边走一边释疑解惑,还告诉大家附近就有村子和学校。
“这里24小时有人值班,数据一有不对系统就会预警,任何情况都躲不过工作人员的眼睛。”在中央控制大厅,杨映江指着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屏幕介绍道。屏幕上,焚烧炉、料斗、渣坑……垃圾焚烧发电各环节的监控图像和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地实时显示着,透过监控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到焚烧炉中跳跃着火焰,正在进行作业。
从垃圾卸车平台到深32米的垃圾仓,从全透明的垃圾吊控室到烟气处理系统……在杨映江的带领下,大家一路参观,一路感叹:“还以为烟熏火燎会很脏,谁知一个个车间都这么干净。”
“如果我们那边修得也像这里一样干净整洁,我觉得没啥问题。”谈及参观感受,高照村8组村民徐学康说,项目现场和他此前想象的大不相同。“我们这里是2015年规划,2016年开建的,仁寿按现在的标准、技术来设计建设,项目建成后只会更先进、更漂亮、更无害。”杨映江在一旁补充道。
新闻推荐
“宋氏不绝,守墓不止”一诺千年 仁寿宋氏第14代 接棒守护虞丞墓
“宋氏不绝,守墓不止”宋克成和宋建彬父子每天都清扫虞丞墓周围。宋克成(右一)为游客讲解虞丞墓历史。宋建彬为记者讲解监控画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摄影报道为虞丞相守墓75年,88...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