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摄
2018年新春,连续几日的灿烂阳光,让天气比往年更加暖和。
6米多宽的双向道路随山势起伏,新栽植的柑橘树成片成行,成排的滴灌管铺设到树窝,未来规划建设乡村湿地的两座水坝主体已经夯成——这是仁寿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域的一角。这里,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正在快速推进。
仁寿县石咀乡的河坝村,因烂泥沟和石咀沟两条沟交汇冲积成地而名,是一个典型的川西传统农业村。平坝水田面积并不宽阔,浅丘土地零散、贫瘠。田里水稻、油菜,山上玉米、红薯成为当地村民经年不变的耕种习惯。跟随园区负责人和镇村干部走走看看,和三三两两群众摆谈,我们感受到这个村庄因为示范园建设,开始了乡村振兴的“脉动”。
“虽然还是在地里忙活,但我们现在可是每月挣工资的农民哈。”
种了几十年地,打了二十多年工,河坝村5组的郭志军很健谈。没有多少犹豫,他就把家里7亩多地流转给了示范园。郭志军说,自己种地,一年最多万把元钱,孩子们不会种地,都出去打工了,地差不多就荒了。
力气在城里跟不上趟了,但在乡村,老郭却是一把好手。示范园由仁寿县国有铧锐土地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铧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公司在石咀、富加、农旺、藕塘4个乡镇集中成片流转土地,规划打造建设高标准的万亩柑橘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他们聘请郭志军长期在示范园里干活,清理边沟、铺设滴灌管道、安装隔离网,每天工资从50到80元不等。“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领了5000多元钱的工资了,比自己种地强得多,还能照顾家里。”郭志军说。
因为地处示范园核心区域,先期建成的800亩标准化柑橘示范园让习惯传统种植的河坝村群众直接感受到规模化现代农业带来的震撼。
“生产水泥路联通到田间,肥料直接滴灌到树窝,专业技术员负责管护,种出的水果有品质、有品牌。”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该村群众的感受。
河坝村9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种植柑橘,原以为流转土地会有不小的阻力,没想到非常顺利。
“从种植红橘到桔橙,虽说经济效益比粮食好一点,但水果采摘后,果农大多沿公路叫卖,非常费时费力。”河坝村党支部书记陈敏说。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村民知道市场前景在哪里,对土地流转的意见高度一致。目前,全村成功流转土地近千亩。
和郭志军一样,有20多名村民长期在示范园务工,忙的时候,多达100余人。园区负责人彭忠说,计件付酬,手脚麻利的村民一天最多能挣到300元。
郭志军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虽然还是在地里忙活,但我们现在可是每月挣工资的农民哈。”郭志军说,每个月的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租金,“日子比以前轻松多了!”
“国有公司+工商资本新型经营主体+村级组织、群众入股,三方整合形成的新兴经济联合体,或许我们探索走出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新模式。”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2017年,铧锐公司完成1.5万亩土地流转,完成8000亩土地整理,3800亩现代柑橘园栽植规划,鲜果采后处理园也开始规划建设。未来3年,将从河坝村向四周扩散,打造3万亩以枇杷、柑橘为主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走廊。
如此大手笔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铧锐公司总经理阚兴国说,现代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是方向。零散的丘陵、河坝等地形地貌,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大规模山坡整形,建设道路、水利、滴灌等基础设施,对一般工商资本而言,投入巨大,产出周期长,不敢轻易投资。
“县委、县政府认为,乡村振兴,必须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把更多资源配置到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仁寿县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毛超英道出示范园建设初衷。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农家书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特约通讯员 郭成钧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孩子们在书屋看书。“我明天就要走了,现在来把借的几本书还了。”2月21日,仁寿县农旺镇玉泉村3组的返乡农民工杨段周及时去农家书屋归还了书籍。春节期间,在农旺镇各村(社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农...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