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汪锐。
陈冬勤 赵雨晴 本报记者 余毅 文/图
汪锐是眉山多能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建设分公司试验化验班的员工。身材消瘦,外表看来文质彬彬的他,是电力设备的“把脉师”“疑难杂症专家”。怀着青年人敢为、创新的精神,他以行动让青春在基层岗位绽放光彩。
敢想敢做
为电力设备准确“把脉”
试验化验员的职责是通过对电力设备做试验,判断其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正常投入使用。2013年1月,走入刚成立的试验化验班那天起,汪锐就告诉自己,要做电力设备的准确“把脉师”。
此后,为了尽快做到“准确把脉”,施工现场,汪锐总是登高钻沟,爬上爬下,实地钻研,遇到不懂之处,总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每一次故障,他都做到治标还要治本,从设备原理上分析问题,查找问题症结;下班之后,不论多晚,他都坚持整理完当天的数据资料,并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有问必究。
2013年夏天,仁寿县新桥变电站35千伏PT(电压互感器)因雷击而多次出现故障。为了准确查找故障原因,凌晨、黎明、傍晚、深夜,汪锐来来回回不知去了多少次,最后终于找到“病根”——PT故障原因是打雷引发的电压互感器铁心饱和以及绝缘故障。找到问题症结,他在电压互感器二次接入一个电阻后,顺利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从根源上查找原因,提出的解决办法几乎100%正确。”他信心十足地说。
而这个好习惯也让汪锐对故障分析几乎准确无误,基本做到“药到病除”,成为班长最信任的“把脉师”和班里的“疑难杂症专家”。
2014年7月拂晓的青神县兰店、青竹变电站主变跳闸故障;2015年仁寿县红星变电站消弧线圈开关跳闸故障;2016年的东坡区镇江变电站主变穿墙套管故障等等……每一次抢修,他都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勇于担当
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作为电力一线工作人员,就得勇于担当,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问题善于上手解决,汪锐深以为然。
2015年彭山的桂林变电站新建工程,作为班组一名普通员工,管理零经验的汪锐主动请缨,要求作为试验专业负责人承担起工程的管理和技术工作。在之后的工作中,他统筹技术和效率、管理和组织,通过总体规划、协同配合、跟踪分析、及时反馈的闭环管理方式,带领试验小组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该工程的试验化验工作任务。
2016年5月,110千伏眉东线电缆的交流耐压试验现场,针对以往班组只有35千伏及以下电缆交流耐压试验经验的状况,能否在技术上突破,成功实现110千伏这样高电压等级电缆的交流耐压试验?班组人员心里都没底,谁也不敢贸然接下这项艰巨的任务。
“让我来试试吧。”困难面前,汪锐再一次主动请缨,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其实,说那句话之前,我已经仔细看了试验仪器的说明书,熟悉了它的参数和性能,也查清了被试电缆的型号参数,然后根据交流耐压试验的原理,通过详细的电压电流等电气参数的计算。”他说,自己仔细计算过几遍,确认仪器和设备都满足交流耐压试验要求后,才毛遂自荐去尝试。
而经过一周的周密部署、精确计算和精心安排,他最终顺利完成了110千伏眉东线电缆的交流耐压试验,标志着试验化验班试验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台阶。
创新发明
成果屡获全省全国大奖
工作之余,汪锐很乐于发挥自身理论优势,和班组成员一起挖潜力、积极创新搞小发明,为班组减负。变电站避雷器带电测试中,搭梯登高接线有碰触到带电部位的危险,可能造成测试人员低压触电。由于要避免碰触到带电部位,所以必须非常小心,测试的效率就很低。为此,汪锐和老师傅们集思广益、不断摸索,最终自主设计出“变电站避雷器带电测试引流钳”,通过引流钳,测试人员不用直接碰触带电部位,也不需要搭梯子登高,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两倍,还节省了人力。
2015年,“变电站避雷器带电测试引流钳”申请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6年被列为眉山公司重点推广的十大创新成果之一。作为群创成果,先后荣获2015年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QC成果一等奖、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优秀QC成果二等奖、2016年全国电力行业QC小组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由他带领的试验化验班QC小组也获得了QC领域的最高荣誉,被命名为2016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新闻推荐
3月21日,仁寿县大化镇小学校松林校区,小雨专心听讲。为了避免被其他孩子撞到,小雨的座位被安排在最后一排。本文图片成都商报同学搀扶小雨去上厕所。老师辅导小雨。曾经他梦想站起来。曾经他梦想能...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