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安全架,为清危工作做准备。
满井镇战斗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
随处可见的警示标志。
本报记者 杜沁莲 文/图
4月10日,在仁寿县北斗镇铜湾村4组打儿崖,施工人员杨怀义正和其他5个同事一起进行清危工作。
杨义正说,打儿崖为危岩带,长50米、宽200米,对居住在岩体下的15户、60名村民带来了安全隐患。“打儿崖是在‘5·12’地震后开始变形的,2013年7、8月暴雨后变形增大,由于危岩体裂隙发育,遇强降雨极易诱发山体崩塌,危害性相当大。”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自2008年发现隐患以来,打儿崖一直配备有专职监测人员,有灾险情时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和上报,至今未造成人员伤亡。
为确保当地农户安全,今年该县把打儿崖纳入了市、县、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抢险方案中,并制定了防灾预案表和防灾工作明白卡,划出了危险区域并设立警戒线,明确了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专职监测人。截至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发放避险工作明白卡15份,设置警示标志5处,宣传培训4次,开展应急演练1次。
同一天,在该县满井镇战斗村4组的集中安置点,村民陈述荣正忙着在自家门前晾晒蒲公英。谈起2014年搬迁后的生活,陈述荣满脸笑容地说,“搬来这里,安稳多了!”
陈述荣原来住在岩湾,那里也属于危岩带。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12年7月20日,岩湾发生过小范围的山体崩塌。那里的岩层结构多为砂岩,且风化极其严重,表层时有碎石跌落,现隐患体上方已成蘑菇云状态,加上“4·20”芦山地震加剧了隐患体的变形,严重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现隐患以后,县里积极采取措施,通过2014年的避险搬迁集中安置和2017年的排危除险工作,保障了岩湾下方的20户、76名村民和过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近年来,仁寿县坚持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生命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的理念,多措并举防治地灾。2017年,县财政投入经费5011万元,消除隐患355处,使976户4876人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全县连续12年未发生因地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隐患240处(原有隐患150处,汛前新增隐患90处),其中滑坡90处、崩塌149处、不稳定斜坡1处,涉及50个乡镇822户、4184人的生命安全。
为确保安全度汛,实现“零伤亡、小损失、无责任”的目标,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群众生命安全及财产损失,保障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仁寿县各部门积极开展了汛前各项工作。
精心组织,继续抓好排查巡查。按照省、市地灾防治工作安排部署和要求,举全县之力继续加强汛期巡排查工作,配合专业地质队伍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有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的地段、区域逐点逐段进行一次“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体检,做到不留死角盲区。
突出重点,加快推进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加快推进避险搬迁和应急排危项目的实施;对新发现需及时搬迁和治理的隐患,通过县财政资金进行搬迁和治理。
加强值班值守,建立地质灾害快速应急机制。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值守机制的建立和落实,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组、点5级群测群防体系,加强预测预报,确保应急预案清楚、监测预警准确及时、信息上令下通,发生灾害快速反应。
强化培训演练,提高避灾减灾意识。按照“谁排查、谁宣讲,边排查、边宣讲,有隐患、必演练”原则,在排查过程中,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逐点实现宣传培训全覆盖,提升干部群众临灾避险、自救互救的意识和实战能力。
强化工作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在排查过程中,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及各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责令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通报和约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昊)近日,仁寿县农民夜校信息技术“扫盲”第三轮验收考试在该县职教中心举行,12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验收考试。考试采取上机实际操作、考官现场评分、考后通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就日...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