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先后在央企、外企工作,月薪过万的唐冬怀揣着田园梦回乡创业。然而,兜转一圈之后,唐冬回到原点,背后付出的是两年的时间、数十万资金,甚至与家人的分歧……
据《成都商报》
“办农场是事业,做好了挣得比上班还多”
唐冬家屋后的整座山,都是他的农场。山上林间黑色、斑点色的鸡一见人走来,四处飞散。鸡是散养的,四处觅食的鸡可能将蛋产在任何一个角落。唐冬在草丛中行走,熟练地捡起来。
唐冬生于1980年,2004年他毕业于四川一所石油大学化工专业,然后顺利进入中石油乌鲁木齐分公司工作。4年后,28岁的唐冬离职回到四川,原因很简单,在外总有一种孤独的漂泊感。经历过工作变动,2011年,唐冬在一家外资企业的四川分公司入职,开始了月薪过万的生活。不过,压力之下时有员工离职,想回家的念头,在唐冬心里萌芽。唐冬的老家,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涂家乡,家门前两口大池塘,唐冬和小伙伴们在此学会了游泳,屋后的大山上,唐冬和小伙伴们整个童年都在此追逐嬉戏。对于城市的生活,唐冬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回老家创业的念头越发强烈。2014年,唐冬在市区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想以此为由,试图让自己接受在城市上班的生活。他也幻想过,以后等把这套房子卖了,回老家花几十万重新盖个小洋楼,和父母一起住,再“借”点给亲戚朋友,剩下的钱除了存点定期、买理财和保险,坐收利息外,再开个农场,养点鸡、鱼。梦想是最大的动力。2016年,唐冬以“这是事业,做好了挣得比上班还多,两年之期”等理由说服妻子后,辞职回到老家,开始筹办农场。
开拓市场、运营电商,一切都从头开始
压力很快就来了。听说在城里上班、月薪过万的唐冬辞职了,要回家养鸡,唐冬的母亲气得差点双眼一黑。在金融机构上班的妹妹也十分不解:难道父母辛辛苦苦供你读大学,就是为了回农村养鸡?亲朋好友齐上阵,母亲几度流泪,妹妹甚至要和唐冬断绝关系。但是不管母亲和妹妹怎样反对,唐冬依旧坚持。在他看来,这是自己事业重新开始的地方,也是生活改变的开始。唯一让唐冬心里有些许安慰的是,周围邻居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没花多少工夫,屋后50多亩土地很快流转到位。唐冬为农场起了一个名字:凉水井生态农场。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农场准备投入20余万元,先喂养一千只乌骨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农村较为少见的鸡,再逐渐扩大规模,鱼就喂点鲤鱼、鲫鱼等传统鱼类。人员上,聘请一到两人,加上刚年过六旬的父亲,自己负责全局、市场等,员工加父亲负责喂养和捡蛋等。
喂养方式上,既然叫生态农场,肯定要坚持原生态喂养,不能来半点假,山上的虫类、草类也多,也可以抵消一部分粮食。销售方式肯定要与时俱进,依靠电商等定位高端市场。想到这些,唐冬浑身充满干劲,养鸡知识、开拓市场、运营电商,一切都从头开始。
老家几乎都是老人,想找个会写字的员工都难
老家虽好,但员工难找。青壮年几乎均外出务工,留在老家的,差不多都是50岁以上的人,养鸡、捡蛋等尚可,但要填写快递单、查看监控等几乎都不会。但必须要人手,只能老中选青,一名50岁左右的邻居成了唐冬的员工,工作内容是早上帮忙捡蛋,包装,然后打扫鸡舍,喂养等。一开始,唐冬父亲也积极地帮着唐冬做一些事情,但60来岁的他只能在家照料鸡。唐冬的老家,距离可以发快递的镇上邮局不过10多公里,父亲和员工不会开车,骑车也困难。要是去乡镇上买个东西,早上9点搭车出发,停停走走,回来时,已是下午。不过,意料之外的困难显然更多。唐冬想多请一个员工,父亲很不理解:一个员工工资两千多元,两个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就要四五千元,一个月挣的钱,不够工资,还要请人?人手不够,唐冬只能自己顶上,原本想扩大农场养鸡规模只能暂缓,但不能扩大规模,产出就有限,也就没有更多利润。预算的钱很快花完,琐事让唐冬疲于应付。在开拓市场上,除了精力不够,市场对于唐冬生态饲养的原生态产品缺乏信任度,也让唐冬觉得有点意外。市场拓展不够,农场无法扩大规模,每月的营业额在5000元左右。除掉人工、成本等综合来算,一个月下来,农场还要亏两三千元。农场迟迟不盈利,唐冬却坚持投入,这让一辈子在农村的唐冬父亲不能接受。几次争执后,唐冬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和唐冬说话,形同陌路。
上班可收入20余万,一来一去亏了50万
除了父亲,家人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妻子在外地上班,周末节假日,她带着儿子来看望唐冬,一开始,乡下开阔的场地和漫山遍野的鸡,让儿子兴奋不已。几次过后,新鲜感过去,妻儿不愿再来,即便来了也不会过夜:冲水的厕所都没有,蚊子又多……成都的朋友圈逐渐消失了,唐冬既当老板又当员工,虽然每天两眼一睁就要忙到熄灯,但身边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大事小事都要教员工,一遍又一遍,说话跟吵架一样,一下雨就满脚泥泞、一进村充满各种肥料气息。最主要的是,唐冬认为,从事养殖业,前两年看不到盈利很正常,生态养殖的市场和品牌打造都需要过程,但家人觉得这个过程太长,甚至不相信这个过程。持中立态度的父亲明确地与母亲、妹妹一起反对,妻子直接表示两年限期已到,4岁的儿子需要更多的陪伴。
2018年,唐冬在微信上敲下这样的无奈:“该说再见了,我的养鸡场,猜到了这个开头,却没有猜到这个结尾……”6月12日,面对记者,自觉今年农场会盈利的唐冬虽觉心有不甘,却又心力交瘁,他说准备去城里找工作,农场暂时就留个工人照看着,鸡和蛋,慢慢消化吧。唐冬说,创业两年,原本上班可以收入20余万元,现在辞职加上投入的20多万元,一来一去,亏了50余万元左右。
许多人都有田园创业梦,需足够准备
四川微牧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宁是第一批成都科技创业导师。听闻唐冬的故事后,李培宁认为,唐冬和他的家人都有原因。首先是对农业周期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许多人都有田园创业梦,但如何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准备,比如养殖,需要系统规划,以及技术和经验。唐冬从化学专业到农业,跨行业创业,需要做更多准备。
李培宁说,此外,也有对市场估计不足的因素。要得到市场信任,除非是产品很好,但这个需要时间来积累,特别是开拓市场。并不是说老百姓不信任生态产品,而是对他的生态产品不信任,生态产品一般价格较高,别人为什么要为更高的价格买单?也需要说服工作。
家人的支持也特别重要。李培宁认为,开办唐冬这样的农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准备,一两年时间没赚钱很正常,但家人不能以短时间没赚钱就不支持。“以我们为例,我们做了十年,前八年都是在沉淀,前年才开始有点微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侨见习记者杨璐茜)6月21日,仁寿县举行餐饮行业商会成立大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红兵等县领导出席会议。...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