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把垃圾分类投放在家门口的“一体双桶”式垃圾桶内,方便环卫工人转运。
6月22日早上,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的王蓉照例拿起厨房的垃圾往外走。在家门前一个“一体双桶”的垃圾桶,她把酱油瓶和塑料袋放入灰色桶,把菜叶子、西瓜皮等放进绿色桶。“会烂的扔绿色桶,不会烂的扔灰色桶。8点左右,社区的垃圾收集员就会上门收垃圾,将垃圾分类倒入收集车。”王蓉说。
水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对这样的垃圾分类方法烂熟于心。如今,走进该社区,可以看见每户居民的家门口都摆放着一个“一体双桶”的垃圾桶,桶上注明有“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字样。房前屋后、路面十分整洁干净,居民们都说“居住环境越来越巴适”。
去年,仁寿县在60个村(社区)试点农村垃圾分类处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县通过“小手牵大手”、抓宣传培训、抓设施配套、抓经费保障、抓监督管理,大力推行“农户先分,保洁员二分,分拣员三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运输,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粉碎还田”等办法,按照“大类粗分、减量处理”的原则,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由乡镇村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集,镇统一转运。
同时,为了让垃圾分类观念真正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该县相关部门积极宣传发动,通过组织干部和代表参观培训,引导村民使用“两桶”进行垃圾初步分类。通过召开垃圾分类现场观摩会、推进会,评选表彰“垃圾分类示范户”,实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乡村庭院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家里家外一样整洁有序,清洁家园与美丽村庄融为一体。各试点村(社区)落实村民自治制度,通过群众代表大会,制定了《垃圾分类村民公约》、垃圾分类处置办法及流程,规范了农村生活垃圾袋装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等制度。
水利社区保洁员张水华每天一大早就会骑着垃圾分类车绕社区挨家挨户收集垃圾。“这些塑料袋是不可腐烂的,你不要放在会烂的垃圾桶里!”面对张水华的提醒,村民老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地道歉,“没注意没注意,随手就扔了,马上改正。”
从2014年至今,张水华一直在水利社区进行垃圾清运工作。“以前社区里放5个大垃圾桶,家家户户把垃圾倒进去,清运这些垃圾桶就可以了。”张水华说,如今按照农户源头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的模式,他必须挨家挨户分类收集垃圾,完成二次分类,纠错和劝导也成了他这个岗位的重要职责。
不仅大化镇水利社区。为了搞好垃圾分类工作,藕塘乡采取各村组每月对农户进行一次考评打分,评选出最佳清洁户、清洁户、最不清洁户三种类型的方式,在全乡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取得了良好效果。
“住农村比住城里还自在。”藕塘乡退休在家的老人张素容感慨。在她家中,室内家具摆放整齐,厨房清爽洁净,院落干净整洁。门前还有30平方米的菜园子,用来种植蔬菜。
据了解,目前,仁寿县已经实行“户定点、桶分拣、站转运、公司处理”的方式,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清运和处理。从源头减量入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将可利用废品送到回收站出售,或等候收集员上门回收,变废为宝。而可腐烂垃圾经生活垃圾一体化自动处理机处理完成的有机肥,可以直接应用于农田施肥或园艺栽植。
“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百姓这个源头上,他们在家里分拣垃圾一分钟,可以节省相关工作人员一个小时的时间。”该县环境治理办主任吕正杰表示,采用这种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现在村民们逐渐认识了垃圾分类产生的价值,并形成垃圾可以变成资源的共识,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垃圾分类逐渐转变为群众的生活习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昊)近日,仁寿县中医医院召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动员大会和“4+X”系统治理工作加码推进会。会上...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