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荆根艺作品《凤求凰》。
根艺师正在打磨工艺品。
7月18日,沿着盘山公路驶向绿林深处,陡峭的山坡上一团团盘根错节的树根裸露在山崖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的村民还保留着上山砍柴来烧火做饭的习惯,山崖上的树根却无人问津。
如今,这些用来当柴火都不“够格”的树根,却被仁寿县景贤乡人视为艺术的瑰宝——兼具崖柏的硬度和黄杨的揉绵的“陵州岩荆”。经过根艺师的巧手加工后,被雕琢为人物花草、鸟雀龙蛇、精品家饰和艺术摆件等,成为了一件件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千姿百态,变化极尽,神来韵至,魅力十足。
引进人才 推动乡村振兴
陵州岩荆根艺是如何被发掘的呢?
2017年2月,景贤乡党委书记张弘驰在一次偶然的爬山中看到了裸露在外的黄荆树根,形状颇为稀奇古怪,像是一只振羽展翅的雄鹰。“想不到咱乡里还埋着这样的宝贝!”张弘驰此后便常常到景贤附近的山崖上,采集这种树根,还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美。
几经周折,张弘驰打听到了一位左臂缺失的残疾根艺师郭宝田。三年前,郭宝田在一次游历中来到仁寿县景贤乡,他也发现了这种有着奇特生长外形的黄荆树根。“当时,我立刻上网查找相关艺术品资料,发现这一块儿还没人开发,这么美的艺术品却被丢弃山林,无人问津,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郭宝田开始研究这方面的工艺,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当张弘驰找到郭宝田时,两人一拍即合,于2017年5月,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景贤乡开设了通宝工艺美术品厂,并将黄荆树根工艺品正式命名为“陵州岩荆”。
自建厂以来,通宝工艺美术品厂共招纳本地根艺师20余人,其中不乏像郭宝田一样的残疾根艺师,大多数也是该乡的贫困户。如今靠着根艺创作这门手艺,他们一天能收入200元,生活得到了明显改观。
“岩荆根艺的宝贵之处,不仅体现在它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中,更因为它的发展,为景贤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能学得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增收,这是一件既光荣又令人高兴的事。”张弘驰表示。
一年以来,陵州岩荆根艺逐步发展,步入正轨。今年7月,在仁寿县相关人才引入政策的推动下,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高级根艺师郑克光,与通宝工艺美术品厂正式签约。郑克光的加入,为“陵州岩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厂里的师傅们每天都争相向他请教技术上的问题,郑克光也非常乐意解答,无私地传授自己的所知所学。“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相信陵州岩荆根艺会越来越好,走出仁寿,走得更远。”郭宝田说。
浅鉴根艺 品味独特魅力
“在不雕、不琢、不破坏根的自然形态下,创造出具有灵性的作品,把树根的灵魂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人的面前,这是我们根艺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郑克光说。根艺与根雕,从广义上讲,根艺包含着根雕。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根雕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思维和雕刻技巧的娴熟度,对树根进行大量的人为加工,是根服从于人的思维创造。根艺,是根艺师在尊重并保持树根原有的自然面貌下进行的构思选型,是人服从于根在自然状态下的意象艺术。
陵州岩荆根艺,取材于仁寿境内龙泉山脉页岩和悬崖峭壁的百年黄荆老根,其木质坚硬、根形奇特、温润饱满、千年不朽,素有“北崖柏、南岩荆”之美誉。后经过选材、构思、创意、定型、打磨、精磨、抛光和脱蜡,一共八大环节才成就了一件“陵州岩荆”根艺品。从选材起,就要做到精益求精,所需材料是处在老年时期的根材,然后经过4个月的阴干,不能风吹、日晒、雨林,是在完全密闭的空间中阴干四个月,而后从中选取优质根种进行入下一环节。
正是一道又一道严苛的工序,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陵州岩荆”根艺。它所具备的唯一性,是举世无双、不可复制的,天底下不可能存在两棵形态一模一样的岩荆。
它同样还拥有巨大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埋藏在地底下成百上千年的古根,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在根艺师们的精心创作下,以千姿百态又妙趣横生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陵州岩荆根艺,以无界、无形、无痕的大美之势,必将成为仁寿县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白全安记者钟烨)“大爷你好,我们是镇纪委‘一卡通\’专项治理检查组,请问你2017年以来享受的补贴有哪些?……”7月13日...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